深谈丨对话程国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要“三位一体”

2025-02-27 16: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粮食安全再度占据重要篇幅,明确了稳产保供的着力点,一揽子政策支持定向发力。本期“深谈:对话经济学家”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围绕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主持人:经济日报记者谢慧。(本期内容详见深谈丨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对话程国强

 

  主持人:说完全球粮食市场,再来看我国粮食保障情况。我国主要粮食品种有哪几大类?生产和进口情况如何?
  程国强:我国粮食主要有三类品种。一是谷物,比如大米、小麦、玉米、高粱、大麦等,每年产量大概6.4亿吨。二是豆类,比如大豆、绿豆、黑豆等,每年产量大概2300万吨。三是薯类,比如马铃薯、红薯,每年产量大概3000万吨。我国目前粮食的产量达到7亿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出新粮食安全观,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保障粮食供需基本平衡,还有一些饲料粮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解决。我国每年进口粮食1.5亿吨左右,其中近1亿吨是大豆,除了榨油之外,大豆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蛋白饲料原料,我们养殖所需的饲料中有10%至15%的蛋白含量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
  还有谷物进口,其中一部分就是小麦。主要从品种调剂的角度来考虑,比如,从澳大利亚进口软质小麦、从加拿大进口强筋小麦,都是做糕点所需要的原料,而国内生产的主要是中筋小麦,所以每年约有1000万吨小麦进口。还有部分大米进口,在进口配额管理范围内调节,因此每年进口规模不大。
  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来看,我们基本构建了“三位一体”保障机制。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核心。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迈上7亿吨台阶,最主要的贡献是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品种,目前整体产销平衡,自给率在99%以上。玉米每年有2.8亿吨产量,基本上能够满足饲料粮需求。除此之外,豆类和薯类保持着5000万吨至5500万吨的水平,都是依靠国内粮食生产体系来实现的,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二是粮食储备调控体系,既有中央储备,也有地方储备,以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市场稳定为重点。这套体系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包括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以及近年来的全球粮食危机、新冠疫情冲击,这套储备调控体系成功应对了粮食安全风险挑战。三是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有效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国际市场的有效利用弥补了国内农业资源不足,2023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2340多亿美元,如果这些农产品在国内生产,可能需要近14亿亩种植面积。我国目前有19.29亿亩耕地,按照1.33的复种指数,整体种植面积约25.7亿亩,用来保障7亿吨粮食以及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生产,那么缺口部分就通过进口来解决。
  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储备调控体系和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构成了“三位一体”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保障每个人都能够吃饱饭、吃好饭,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主持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高平台上,2024年又出台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供需为什么还有缺口?
  程国强:我国小麦、水稻、玉米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那这个缺口在哪里呢?大豆。这就是为什么每年要通过国际市场进口近1亿吨大豆,因为蛋白饲料原料没有那么多耕地来种。比如大豆和玉米是竞争性作物,如果保证了玉米基本自给,就没有办法保证大豆的供给。
  从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来看,现在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也不能回避农业供给体系存在结构性短板。立足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我们在部分产品上没有办法实现自给,只能通过国际市场来解决。所以,要推动农业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好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
  主持人:相较以往,2024年粮食进口同比下降,是什么原因?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粮食供给体系正在发生变化?
  程国强:应该说,供给体系有一些变化,但是不大。三大主粮能够实现基本自给,而且通过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能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但是在供给体系中,大豆的短板依然存在。我们实施了大豆行动计划,通过在东北开展轮作试点、在南方稳粮扩油,扩大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使大豆产量恢复性增长,近几年产量超过2000万吨,但整个需求是1.1亿吨,所以供需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进口减少是因为前几年进口太多,并不是需求减少,也不是国内供给增加。当前全球粮价下行,我国粮价低迷,农民种粮很难挣钱,部分产品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值得关注。如果每年粮食进口能够控制在1.5亿吨以内,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会稍小一些,但是肉类、大豆的进口不可回避。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