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谈丨对话程国强:粮食增产要靠农业科技创新

2025-02-27 16: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粮食安全再度占据重要篇幅,明确了稳产保供的着力点,一揽子政策支持定向发力。本期“深谈:对话经济学家”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围绕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主持人:经济日报记者谢慧。(本期内容详见深谈丨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对话程国强

   
  主持人: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如何?
  程国强: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已迈入第一方阵,取得了显著进展和突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2%,较2012年的54.5%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近年达到96%,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5%。种业创新方面,小麦、玉米等都有创新品种,特别是玉米生物育种产业化快速发展。农机装备水平提升,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的耕种收机械化率在80%以上,还有大宗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机械化水平也大幅提高。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向依靠机械动力转变,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6000项至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转化率只有30%至40%,也就是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您怎么看?
  程国强:确实,农业科技创新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还存在很多短板和弱项,你说的这个问题就非常突出。
  首先,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不匹配。高校科研院所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过于注重理论期刊、学术成果数量,很多成果不是为了满足产业需要、现实需要,更多是为了发论文,怎样改变这个指挥棒是重要的科技体制改革课题。另外,很多科学研究缺乏市场导向,有些成果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与技术含量,但是怎么通过产业化应用产生经济效益,还缺乏必要的转化机制,产学研用一体的链条没有建立起来。
  其次,缺乏有转化实力的主体。我国农业企业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还比较弱,对战略性、长期投资缺乏规划和意愿。当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确实周期长、风险高,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所以,需要吸引社会资本、金融机构进入,目前科技金融机制创新相对来讲还比较滞后。
  再次,推广体系不够完善。最需要技术的是基层,而基层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目前农业科技推广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缺乏市场化运作就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怎样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转化体系要突破的一个重大课题。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