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

2025-07-30 07:56 来源: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要抢抓历史机遇,以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为重要战略抓手,把“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筑牢强国根基提供重要支撑。

深度融入现代化发展实践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现代化发展实践,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新动力。

人工智能助力破解超大规模治理难题。在中国这样人口规模巨大、区域差异显著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既具有超大规模市场活力释放的独特优势,也面临超大规模复杂治理的现实挑战。人工智能凭借其独特优势,为破解这一难题开辟新路径。在社会治理领域,城市大脑、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能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精准度,推动治理效能实现大幅提升。在经济发展方面,智能技术通过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等新兴业态,不仅推动产业边界不断拓展,而且能够智能匹配产业链供需,提升生产效率。在民生改善领域,AI辅助诊断系统能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地域限制,智慧教育平台可把优质名师课堂送进偏远山区,让更多人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公共服务。实践充分证明,人工智能已成为统筹推进超大规模治理的一个重要工具,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人工智能助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工智能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也会引发知识传播、文化创新和精神生产领域的深刻变革。一方面,人工智能驱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能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另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力量能催生智能化精神产品,极大丰富人类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有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哪吒之魔童降世》《黑神话:悟空》等新技术与传统文化叙事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激发全民文化活力,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文化创新,在为物质文明发展注入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工智能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工智能为破解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深度学习算法具有对复杂生态系统的模拟解析功能,为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找到了技术突破口。基于人工智能的全域感知、智能调控等先进生态治理手段,能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从经验判断提升到数据推演的科学层面,推动生态修复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生态治理的精密工具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支点,这将为增进全体人民生态福祉提供强大技术动能。

还要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智能算法能够深入挖掘海量数据的潜在价值,在推动社会总财富持续增长的同时,为实现更加公平的分配提供技术支持。人工智能也能为打造国际公共产品贡献力量。通过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为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提供技术支撑,有助于推动全球资源配置向更公平合理的方向演进。

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挑战

人工智能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确保人工智能在有益、安全、公平的轨道上发展。

从经济领域来看,数据要素的集聚效应可能催生新型技术垄断,导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区域、城乡、群体间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比如,流量控制等容易引发新的不公平,不仅会挤压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空间,也对共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机器替代人”现象可能导致制造业出现技能过时与岗位减少双重困境,使部分群体面临“技术性失业”风险。新就业形态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但劳动关系模糊、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也逐渐暴露。新型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权益保障亟待加强。

从社会领域来看,算法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但引发的“信息茧房”效应,造成某种程度的认知封闭或固化。虚拟陪伴、情感模拟等技术虽然能够缓解部分人的社交焦虑,但也容易导致人们现实社交能力退化。

从个体发展看,随着知识获取方式变革,处于碎片化信息洪流中的人,主动探索与深度思考的能力容易弱化,人的主体性在技术依赖中会面临隐性弱化风险。工具化、标准化的精神文化生产方式,对人的个体精神世界丰富也会带来一定影响。

坚持“服务人民”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服务人民是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技术变革机遇,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贯穿人工智能发展全过程。

提升驾驭技术变革能力。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主导权、成果享有权和规则制定权,确保人工智能能够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其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工具。要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筑牢“技术自强”根基。在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当前全球局势复杂多变、人工智能领域面对技术迭代与规则重构双重挑战的背景下,我们既要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更要在基础理论、方法、工具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技术为人”机制。一方面,要发挥制度的战略引领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将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融入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确保技术研发与应用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要发挥制度的统筹协调优势,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格局,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权责清晰的治理共同体,综合运用知识产权、财政税收等政策,营造包容共享的技术生态环境。

树立“技术向善”导向。文化具有强大的价值塑造功能,对于校准人工智能发展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积淀,能为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为人工智能注入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要切实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在正确的轨道上稳步前行。牢固树立“技术向善”的理念,大力推动文化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促进文化、科技、教育等多领域协同发展,让文化全方位渗透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等各个环节。从根本上筑牢人工智能发展的文化根基,使其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力量。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站在技术变革的历史关键节点,我们既要敏锐捕捉战略机遇,更要清醒认识现实挑战。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坚定信心、守正创新,加快落实一系列相关重大决策部署,与时代同频共振,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自主创新中筑牢技术主权,在普惠共享中增进民生福祉,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赵凯明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