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数据显示,2024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为2.39%,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力度持续领先,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研发强度、人均研发费用行业排名居首位。
这种态势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数据中可得到进一步佐证:2024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10万亿元,同比增长3.9%。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前三季度研发强度分别为4.74%、9.94%、4.73%。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以及计算机、电子、机械设备等行业展现蓬勃创新活力,上半年研发强度达到5%以上。
8.86%、13.61%:国内国际有效专利齐涨
舍得投的同时,还要有真产出,专利数量和质量无疑是观察企业创新成果的硬指标之一。
近年来,国内不少企业通过申报专利、参与标准制定等方式提升“含科量”,助推企业持续发展,实现专利数量与质量齐升。
从2024中国企业500强来看,共申报专利总数202.97万件,比上年增加4.44万件,增长7.66%。其中申报发明专利89.96万件,比上年增长19.67%。2024中国企业500强中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的43.83%,占比比上年提高4.40个百分点,发明专利占比在两连降后再回上升通道。
民营企业专利增长的速度更快。全国工商联日前发布的《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民营企业500强拥有66.67万件有效专利,较上年增长9.39%;其中,国内有效专利数量增长8.86%、国际有效专利数量增长13.61%。
在参与标准制定方面,中国企业活跃度也持续提升。2024中国企业500强共申报参与标准制定75252项,较上年增加142项,企业申报参与标准制定数据六连升。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上,企业共申报参与5267项国际标准制定,比上年增加275项。
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这些专利、标准成果才能最终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发布的《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监测报告》指出,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集聚了全国企业近五成的研发经费投入,产出了七成左右的发明专利,贡献了全国12.71%的GDP。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高蕊指出,大企业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同时,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利用国内巨大的多层次市场需求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卡脖子”技术,强化科技攻关突破,注重科技管理创新,探索管理新模式、新方法,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以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带动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
3%、21.8%:研发人员与招聘需求两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研发创新,持续强化人才支撑。这种趋势从《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中可窥一斑:民营企业500强中,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超过3%的企业有353家,较上年增加27家;超过10%的企业有188家,较上年增加13家。
总量在变,结构也在变。与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相呼应,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相关产业人才需求快速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近日联合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招聘需求在总量中的占比为21.8%,超过两成,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等特征,核心技术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岗位人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招聘需求中,14类核心技术岗位的招聘职位数占比为22.5%。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岗位、人工智能工程师、半导体/芯片工程师等职位薪酬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上涨态势。
选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一边是应届生招聘火爆,另一边跳槽的员工有陆续回来的。”又一年招聘季,国投集团旗下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车爱明特别忙碌。
从几年前的“持续失血”到如今的人才回流,背后是这家老国企选人用人机制的改革:员工持股计划“深度绑定”骨干核心人才;实现“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跑市场的一线业务员收入超过了主管,有管理人员不胜任转岗为普通员工……
这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以创新为导向强化激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仅多种中长期激励措施就惠及超49万名骨干员工。
创新离不开“软环境”。企业要努力,政策也要给力。“真金白银”的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动能。
国家将符合条件的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并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央行联合科技部印发《关于做好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导和推动北京、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要素密集地区做好科技金融服务,要求扩大辖区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国资委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已批复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共112个项目开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研发动力越来越足,成果转化越来越畅,人才激励越来越活,创新的“大树”越能枝繁叶茂。相信未来将有更多企业向“新”发力,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