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环境促进消费 “食”力护航 “安”心万家 四川省成都市高标准打造“放心吃”消费场景
■本报记者 刘铭
餐厅后厨高清摄像头直播;“阳光车间”让食品好吃看得见;“食安巴士”驶入企业、校园、检测机构……这是四川省成都市打造“放心吃”场景中的典型画面。
今年6月,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全面启动“在成都,放心吃”食品安全守护专项行动,实行政府监管、企业主责、行业自律、公众参与“四位一体”协同共治,切实解决群众关切的食品安全问题。高标准打造餐厅、景区、学校、商超等六大类“放心吃”场景。创新治理理念模式,使食品安全治理“可体察”、具体场景“可体验”、食品安全水平“可感知”,让“在成都,放心吃”成为城市新名片,为成都大力提振消费提供强大动能。
“放心吃”守护美食之都
成都素有“国际美食之都”的美称。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升“国际美食之都”的美誉度和消费者满意度,营造安全、放心、舒心的食品消费环境,成都市食安委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在成都,放心吃”食品安全守护专项行动方案》,明确重点工作任务、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
7月11日,由成都市市场监管局组织的“在成都,放心吃”专题培训座谈会拉开了行动序幕。成都农产品供应链协会及部分食材配送商参加座谈,与会食材配送商结合自身给学校、医院等单位食堂的配送工作分享经验。成都市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处工作人员围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典型案例、食品采购与储存规范、配送风险防控等内容展开详细讲解,剖析常见问题与隐患,提出解决方案。
专项行动聚焦学校食堂、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全面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深入整治食品添加剂滥用、制售假劣肉制品、中小学校园食品、外卖食品等7类突出问题。截至10月底,成都市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者2.8万余家,发现风险隐患6800余个,督促限时整改。加强水发食品监管,全覆盖检查双流白家等5个批发市场288家水发食品经营者,督促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禁止非法添加;召集5个批发市场召开工作现场会,提升规范化经营水平。
7月至9月,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对集中用餐单位食材供应商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学校食堂、医院食堂、养老机构食堂等集中用餐单位的食材供应商为重点对象,通过实地查看硬件设施、仓储条件,检查管理能力以及设备配送情况,深入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从食品安全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原料控制及采购管理等6个方面逐项打分,严格核验供应商的履约能力。
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协同联动,实施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加强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对问题猪肉线索组织研讨、开展全面排查,严防病死猪肉或私屠滥宰猪肉流入市场。截至10月底,成都市本级食用农产品完成评价性抽检1358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9.78%。
强化行刑衔接,严厉打击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以假充真等违法犯罪行为。截至10月底,成都市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3925件,罚没862万余元,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用废弃油脂作为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等案件21件。
据了解,此次专项行动坚持风险严控与高效治理并举,智慧赋能与模式创新并行,场景建设与机制创新协同,社会共治与多元参与联动,全市食品市场环境得到有效净化,推动全市餐饮服务举报量实现连续3个月显著下降,环比累计降幅超过25%,外卖投诉举报同比下降超10%。
打造“放心吃”场景330个
在专项行动中,成都市市场监管部门重点打造餐厅、景区、学校、商超等六大类“放心吃”场景,截至目前,已打造了以锦里、都江堰南桥为代表的“在成都,放心吃”典型场景330个。
打通“互联网+明厨亮灶”智能预警和“一店一码”信息渠道,实现103家试点餐厅食品加工制作全流程可追溯监管;组织餐厅开展制作加工过程“零添加”承诺,自觉抵制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
强化重点景区执法力量配备与常态化巡查,完善旅游消费纠纷快速调处与先行赔付机制。引导商家组建区域自律联盟,推行“码”上服务。消费者扫码反映问题后,执法人员30分钟内即可抵达现场进行调处。该机制已覆盖都江堰南桥、锦里等45个重点景区。
升级“互联网+明厨亮灶+AI”监管,采用人脸识别、智能晨检、库房温度自动检测调节等模式,实现校园食品制作全过程数字化闭环管控。全市4502家学校食堂均实现“明厨亮灶”,西南财大、成都七中等36个学校食堂率先引入“互联网+明厨亮灶+ AI”智慧管理系统。
引入AI视觉识别系统,自动抓拍违规操作,实时推送预警,形成“智能巡查—实时整改—效能反馈”闭环机制。设立“阳光厨房”直播专区,消费者“零距离”查看商户后厨加工全过程,3000余家商户参与“后厨直播”,每天近15万名用户在线围观。制定《成都市无堂食外卖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指引》,聘任外卖送餐员担任流动食品安全监督员,建立“随手拍、随时报”反馈机制。
推行“食品安全一码通”,整合企业证照信息、监督检查记录、风险等级评定、主体责任落实等多项功能,初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在69家大型连锁商超设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品质食品专区,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确保食品来源可溯、质量可靠。
引导全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积极参与“成都产,放心买”品质提升活动,在34家企业中建成37个“阳光车间”。
食品安全水平“可感知”
在都江堰景区核心商圈,由480余家食品经营商户自发组成的商家联盟已成为景区治理的新样板。通过创新“政府引导+联盟自治+商户自律”的“三位一体”治理模式,打造出游玩无忧、消费透明、食安可溯的景区餐饮新场景,今年上半年投诉量大幅下降55.95%。
“在焦老三手工糕点、文芳斋等传统作坊后厨,每个操作台都贴着标准化流程图,食品安全‘看得见’。”南桥社区商家联盟管理协会党支部书记周仕涛告诉记者:“鼓励商家明厨亮灶,推出精细化菜单。”
10月23日,一辆满载53名师生代表的“在成都,放心吃”食安巴士,驶入Meco果茶工厂和成都市食品检验研究院,探寻“在成都,放心吃”背后的科学密码。
走进Meco果茶工厂的“阳光车间”,师生们透过玻璃见证一杯杯果茶的“安全诞生记”。自动化设备、无菌灌装线、机械臂……智能化管控贯穿每一个环节。师生们还打卡了果茶出厂前的自检环节与留样间,实地体验“成都产,放心买”背后企业的严格自律与风险管控。参观完果茶工厂,食安巴士驶往成都市食品检验研究院,助力师生们了解“放心吃”食安知识。
食安巴士活动是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展示“在成都,放心吃”建设成果的重要活动之一。9月17日的首班“在成都,放心吃”食安巴士搭载成都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等走进四川天味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阳光车间”。食安巴士通过沉浸式体验,强化公众对“在成都,放心吃”的认知与信任,让“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为全民参与的食安共治共享格局注入新的实践活力。
据介绍,目前成都市已遴选培育34家标杆企业,指导建成37个透明参观走廊,覆盖调味品、乳制品等多个品类;食安巴士、探厂研学、食安侦探等沉浸式开放活动累计举办近400场次,吸引超万人次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