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校园配餐的国家标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引发广泛关注。《指南》围绕食谱及原料管理、加工制作、备餐与配送、服务评价改进等校园餐供应环节作出细致要求,可谓直击当前校园餐供应痛点,回应公众期待,为广大中小学生的“舌尖安全”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保障。
《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7万所,在校学生2.86亿人。让亿万学子吃好校园餐,已经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而是关乎国民体质的民生工程。国家为此拿出各项政策和财政补贴,使得不断迭代升级的校园餐成为一代代学子积累营养、增强体质的重要抓手。在全民营养改善的大背景下,实现“健康管理从娃娃抓起”,校园餐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校园餐领域浪费情况时有发生,近些年相继出现的校园餐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搅动公众敏感的神经。怎么做让校园餐更安全、让学生吃得舒心放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校园配餐领域问题频发,原因何在?从供给来看,团餐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配餐企业多为中小规模企业和小作坊,这些企业过去依赖低价竞争生存,管理粗放情况突出,导致校园餐品质和口味难以保证,孩子们不爱吃、吃得少。从需求来看,目前家长孩子对于校园餐的诉求不仅仅是温饱卫生,还有可口好吃、营养健康。品质的提升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但校园餐具有公益性质,供餐成本上涨而餐费难涨,配餐企业为压缩成本,可能会在落实营养餐标时缺斤少两,导致校园餐质量打折扣。
校园餐问题关系重大,不能放任其由市场解决,亟须以监管之手来约束各方主体,以制度之尺来平衡公平与效率。《指南》的出台,就是在校园餐管理中注入标准化思维,为执法力量精准介入提供规范指引,为校园餐市场筑起一道“看得见”的防线。对此,《指南》提出,企业必须配备食品安全总监与管理专员,并将安全机制落实到每日管控;对每日食材建立48小时留样机制,为食材配备“身份证”;再有,要求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消除校方与家长的信息差。这一系列规定,将校园餐责任具象化、溯源制度化、过程透明化,有利于降低各环节风险,倒逼行业提高门槛,为把住孩子入口关划定安全底线。
也有人担心,《指南》出台后,中小配餐企业会不会失去动力?事实上,校园餐标准不是“紧箍咒”,而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作为推动配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落实统一、明确、强制性的操作标准,能从多维度刺激行业升级,引导企业从低价竞争转向对合规与质量的较量,从无序发展转向对服务与效率的角力。就如同预制菜限制条款出台后,看似是压缩市场,实际上推动了产品升级,许多此前使用廉价料理包的小厂紧急调头,通过开发少添加的蔬菜包重新站稳市场。转型升级已是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对于校园餐供应链条上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妨抓住这个蜕变重生的机会,转头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特别是,团餐市场是万亿级蓝海,校园配餐企业将大有可为。《2025年中国团餐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去年团餐市场规模约2.7万亿元,预计2026年团餐市场规模将超3.5万亿元。校园团餐是团餐中最大的消费场景,几乎占到整个市场的40%。未来,随着标准落地,必然会形成一批叫得响、有实力的校园配餐品牌企业,推动行业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
值得注意的是,校园餐管理不是学校、企业一方的事,还有家长群体。《指南》对此亦有关注,提出家长可参与服务评价、公开进校陪餐,这对家长深入校园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从全国来看,目前对于校园餐的监督更多依赖行政监督以及学校内部监督,家长参与监督较为缺乏。为使校园餐质量更加安全可控,有必要让渡更多决策权和监督权给家长群体,构建更有力度的三方监督格局。从这一点出发,《指南》为重构监督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利于让校园餐更好地在阳光下运行。
校园餐一头连接着食品和健康,一头关系着社会和发展。让《指南》真正落地,还有很多问题要关注解决。比如,面对县域中小学生客群,如何解决配送半径长、配送成本高等问题,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这关系到企业是否有长远发展动力,考验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再有,邀请家长入校陪餐,如何做进一步的细化,让陪餐不只是一同吃饭,而是真正做到在陪餐中了解情况,并将陪餐记录反馈到下一步整改中;再有,推广“明厨亮灶”模式中,如何解决场地、技术问题。这一切尽管不易,但只要各方携手努力,让校园餐早日变成安心餐,仍然未来可期。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