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食品开发大有可为

2024-12-17 07:47 来源:经济日报

  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作为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70%的多山国家,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必然要重视开发森林食品。如何深挖山区潜力、做好开发森林食品大文章,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重要突破口。

  国际经验表明,山区是地球生命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自然复杂性和多样性,对陆地生态系统平衡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集中表现为耕地区块多、面积小且较分散,由此造就了山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农产品类型的丰富和高品质。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特别是2021年河南等粮食生产核心区受灾严重,2022年北方罕见秋汛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2023年黄淮“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对粮食生产造成较大影响,也凸显了对山区保障粮食安全功能的现实需求。综合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与区位地理特色,亟需充分挖掘山区产粮潜力。

  加快山区耕地扩容,提高山区粮食生产能力。耕地是产能的基础,涉及播种面积、空间布局和耕地质量三方面。要以挖掘粮食扩种潜力为目标,推进撂荒耕地复垦,重点做好丘陵山区耕地撂荒摸底排查工作,落实“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原则,实现最大程度的“地尽其用”。以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为目标,优化耕地空间布局,结合耕地特点改善农田耕作条件与空间布局,促进山区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普及与现代化升级。以提升山区耕地产出为目标,提高山区耕地质量,重点是加快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区域自然优势,优化山区粮食生产布局。只有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发挥好生态优势的前提下发展粮食生产,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泽被子孙后代而生生不息。要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扩大优势作物供给,利用广袤山区的自然优势与特色,提高我国优势作物总体供给水平,确保各个农业区之间畅通、协作、互补,建立健全粮食供需长效平衡机制。以促进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为原则,保障市场供给平衡,重点是依托农业大数据引导山区粮食生产结构调整。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保障山区粮食安全生产。回顾农业发展史,历次农业科技革命均极大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对山区粮食安全生产来说,强化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一方面,要培育适宜山区高产量、高质量生产的良种,充分整合现有农业科技人才体系与研发系统,加速推进山区特色良种的研发、培育工作,做好种业支撑。另一方面,要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以山区农业生产为侧重点,布局一批创新基地平台,动员各地高校、农业科技企业及科研院所为山区农业生产提供智力支撑。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增添山区粮食种植活力。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粮食生产要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不同区域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要因地制宜,适应其资源禀赋。对山区来说,一方面,应理顺农业人口数量缩减与素质提高的关系,更好满足新型农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培养一批服务山区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要梳理土地经营权与经营者的关系,更好满足耕地流转的现实要求,重点引导确有困难的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或者交由村集体等统一经营。

  打造农业物流体系,支撑山区粮食供给流转。现代化大农业是一个涵盖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产业体系。物流是山区经济发展的短板,山区粮食供给要在物流体系上寻求突破。科学合理规划山区粮食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健全一体化的铁路、公路、水路干线运输体系。在山区乡镇建立多功能仓储式“粮仓”,通过专业的运输配送、储存加工构筑常态化的山区粮食中端流转体系。在交通发达、规模较大、消费力强的中心型城市建设集物流、存储、应急、加工、科研、展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粮食产业园区。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倪建伟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