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频发,警惕耳石症

2025-09-17 09:42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早上起床猛地坐起,眼前突然天旋地转,感觉整个房间都在转,赶紧躺下闭眼睛,几十秒后才好。”32岁的白领张女士最近被这种“突然袭击”折磨得够呛,起初以为是颈椎病,检查后才发现是“耳石症”。近期临床数据显示,因突发眩晕就诊的患者中,八成以上确诊为耳石症,且患者群体正从中老年向年轻人蔓延。

要理解耳石症,需从内耳结构说起。内耳深处的椭圆囊和球囊是人体“平衡器官”,其表面黏液膜上附着的微小碳酸钙结晶就是“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如同“导航锚点”,能精准感知头部位置变化和运动状态。当耳石因某些因素脱落,漂浮到负责感知旋转运动的半规管内,会干扰管内淋巴液流动,向大脑传递错误“运动信号”。此时大脑接收的信号与眼睛、身体感知不一致,便会引发强烈眩晕,这就是耳石症,医学上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症的典型表现具有鲜明特点:眩晕与头部位置变化密切相关,常在起床、躺下、翻身、低头或抬头时突然发作,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可能伴随恶心、呕吐,但不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正因发作时间短、与位置相关,常被误认为是“颈椎病”或“脑供血不足”。65岁的李大爷就曾因此走了弯路,他频繁在低头买菜时突发眩晕,自行贴了半个月颈椎膏药无效,就医后经复位治疗当天便缓解了。

临床观察发现,耳石症患者多有长期熬夜、低头看手机、过度劳累或情绪焦虑的共性,这些正是耳石脱落的“隐形推手”。长期低头会导致内耳受压失衡,28岁的程序员小王每天低头看屏幕超8小时,近期在低头改代码时突发眩晕。医生解释,低头时颈椎弯曲度改变,会间接压迫内耳血管和神经,影响黏液膜稳定性,如同“摇晃装水的瓶子”,容易让耳石松动脱落。

熬夜缺觉则会损伤内耳供血,大学生小林连续一周熬夜赶论文,某天凌晨突然眩晕发作。睡眠不足会打乱血液循环节奏,而内耳微小血管对缺血极为敏感,供血减少会导致黏液膜黏附力下降,让耳石容易“失守”。过度劳累与情绪焦虑也会推波助澜,45岁的陈女士因项目赶工连续加班,加上焦虑失眠,不仅频繁眩晕,还出现“越晕越焦虑”的循环。长期高强度工作会导致激素波动,影响内耳代谢;而焦虑会让大脑对前庭信号异常敏感,轻微耳石松动就可能引发强烈反应。此外,中老年人因内耳结构自然退化,发病率较高,但如今20—40岁的年轻患者已占三成以上,不良生活习...(董成 郭常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