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胃镜是健康的“照妖镜”

2025-09-02 08:55 来源:扬子晚报

日前,女星李雪琴自曝“胃里切了8个息肉”登上热搜,而她提到的“癌症筛查指标高5倍”“此次胃肠镜检查是送给自己的30岁生日礼物”等更让不少网友心头一紧。胃镜到底有多重要?是不是所有息肉都必须切?指标异常是不是就离癌症不远了?……别慌,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专家将帮大家答疑解惑。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昱倩介绍说,很多人对胃镜的印象还停留在“难受、恶心”的阶段,但殊不知,胃镜检查就像给胃做了一次高清实况直播,能直接、清晰地观察到胃黏膜上的每一丝细微变化,比如微小的息肉、早期的溃疡、不易察觉的癌前病变,甚至还能当场取一小块组织送去病理检查,精准判断性质,比如是不是癌、炎症程度如何等。

陈昱倩建议,以下七类人群最好定期做胃镜检查:

1.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如果您的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有胃癌患者,那您可能属于胃癌的高风险人群,需要比普通人更早、更频繁地做胃镜,建议从40岁,甚至更早如35岁开始,每1~2年做一次筛查。

2.长期“胃不舒服”的人:比如反复出现的胃痛、胃胀、反酸、烧心,尤其是饭后或夜间,或者无缘无故地吃不下饭、体重突然下降,这些症状可能是息肉、溃疡,甚至是早期胃癌发出的信号。

3.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且治疗未根除或未复查的人:幽门螺杆菌可能增加胃癌风险。如果已被感染了,即使目前没有任何胃部不适,也建议做一次胃镜,看看它是否已经悄悄损伤了胃黏膜。

4.“癌症筛查指标异常升高”的人:比如肿瘤标志物指标显著升高。

5.有萎缩性胃炎病史的人: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其病变部位的不同,风险性也有所差异。根据不同发病部位,临床上随访和治疗的手段也不尽相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及时治疗,是阻断胃癌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6.年龄超过40岁的“健康人”:胃癌早期往往极其“狡猾”,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即使自我感觉没有任何不适,也建议在40岁左右做一次胃镜作为“基线检查”,了解胃的基础状态,为后续对比提供依据。

7.其他类:如胃间质瘤,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等。

需要指出的是,胃镜不仅是对胃部疾病的检查,也能直观观察食管情况,检查黏膜是否光滑,有无糜烂、出血、炎症等,还可观察有无息肉、异物或肿瘤等异常,是发现并诊断食管疾病的有效方法。

李雪琴一次切了8个息肉,让很多人最关心息肉是不是癌?是不是长了就得切?其实,息肉就是胃黏膜表面长出来的“小肉赘”,大部分是良性的,但类型不同,危险程度也不相同。陈昱倩介绍说,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胃癌“癌前病变”,它的癌变几率会随着个头增大而显著升高。“所以不管大小,只要病理检查确诊是腺瘤性息肉,必须尽快通过胃镜下的微创手术切除干净,以绝后患。”

“炎性息肉大多是由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炎症刺激引起的‘反应性增生’,本身恶变的可能性极低。”陈昱倩说,如果息肉很小,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医生通常会建议定期复查胃镜(每1~2年一次)观察其变化。如果它开始长大或者引起了症状,如出血、梗阻,再考虑切除也不迟。

增生性息肉的危险性介于腺瘤性和炎性息肉之间。如果增生性息肉比较大,比如直径超过1厘米,或者同时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了安全起见,通常也建议切除,避免未来发生恶变。

那么,李雪琴还提到的“癌症筛查指标高5倍”真的很危险吗?体检中心主任陈发葵表示,常见的癌症筛查指标绝不等同于癌症的“专属标签”!它们更像是身体内部发出的“报警信号”,指标的升高可能源于多种原因。

“比如有些是良性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肠道炎症、胰腺炎、胆道结石或炎症、肝硬化等。有些确实是恶性肿瘤信号,虽然占比较小但需警惕,比如胃癌、肠癌、胰腺癌、肝癌等。也有其他干扰因素,比如吸烟、饮酒、服用某些药物,甚至妊娠期都可能导致某些指标暂时性升高。”陈发葵说。

陈发葵表示,体检的真正价值在于“分层管理”和“动态观察”。指标异常核心价值在于提示“下一步该重点查哪里”。

通讯员 杨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许倩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