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消暑良方

2025-08-05 13:49 来源:今晚报

“暑景方徂,时惟六月。大火飘光,炎气酷烈”“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古人笔下的酷暑,燥热、凄苦得令人恐怖。

在没空调的古代, 山林楼寺、临水亭榭,自然成为纳凉消暑的好去处。文人墨客一边用文字控诉酷暑的燥热与烦恼,一边又用诗词歌赋记录躲避和消弭燥热的情趣,实乃相辅相成、妙趣横生。

诗仙李白每到酷暑,就喜欢一个人往大山里“躲”,过着旷达潇洒且不为礼法所约束的逍遥生活:“懒摇白羽扇,裸袒清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炎热的夏天,目睹这幅生动的消暑休闲图,一番悠然自得的闲趣便跃上心头。

与李白相比,唐代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山中消暑”堪称一绝,他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干脆跑到终南山中盖了一座“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并没刻意地涂饰,而是巧妙地运用“独坐、弹琴、长啸”三个动作和“幽篁、深林、明月”三个景观,使得外景与内情泯合无间、融为一体,令消暑闲趣表现出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相比李白用浪漫的“魏晋风度”对抗酷暑,唐代诗人高骈似乎“文雅”得多:“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诗人站在骄阳下的山亭中,盛夏特有的灵动与生机映入眼帘,别有一番情趣涌上心头,心情自然怡然舒爽。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也喜欢到山中避暑,宋代著名藏书家叶梦得笔记《避暑录话》说:王安石“畜一驴,每食罢,必日一至钟山,纵步山间,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乃归,率以为常。”

唐代诗人白居易却偏好在“楼”和“寺”里消暑:“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的一个夏天傍晚,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在“江楼”上招待朋友时,极目远眺,触景生“凉”,海、天、山川、灯火、星河、风雨、树木、月下的“霜”等意象,通过艺术手法对接成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凸显出人情之美的同时,还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白居易还喜欢到禅寺避暑:“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四句诗全是大白话,却蕴藏着“心静自然凉”的人生至理。宋代诗人梅尧臣也在《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中写到:“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古寺中,高大的树木带来秋天般的凉爽,幽长的走廊已令暑气变得式微,只需要煮一壶茶慢慢品就能心静身凉。

也有人认为,最好的避暑方式,是“亲水”。唐代诗人韩偓天刚亮就急不可待地跑到“野塘”旁乘凉:“侵晓乘凉偶独来,不因鱼跃见萍开。卷荷忽被微风触,泻下清香露一杯。”天凉、风凉、露凉,连荷花香气也清凉,一种清凉的野趣,让人流连忘返。唐代诗人杜牧也喜欢池塘边纳凉:“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杜牧把夏天池塘中生机盎然、杂呈眼底的景物剪裁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清幽而妍丽的“避暑画”,动与静、声与寂,相辅相成,绘满野趣。而北宋名相韩琦则写出了淡泊悠然的情怀:“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俗士多借管弦等“外物”消遣夏天,韩琦却不借外物,更不需要逃入酒乡以求忘忧,只以林间池塘的水气和沐浴清风自娱,便让一家人摆脱尘寰的燥热与烦恼。这种恬然自足、任随自然的理趣,含蓄蕴藉,超尘拔俗。

古代文人墨客创作的消暑诗,描绘了一幅幅避暑纳凉图,不仅让人体察“趣”从诗中出,也使现代人明白:懂得生活情趣之人,无论置身何处、何情何景,都能品味到草木的清香、清风的无价、浓荫的馈赠,身在其中,何来暑热烦躁之感!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