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美妆品牌积极加速布局医美领域

2025-04-15 17:12 来源:广州日报

  2025年,“妆械合一”是美妆圈备受关注的高频热词。记者了解到,今年1~3月期间,诸多头部美妆品牌正积极加速布局医美领域。近日,资生堂也宣布将在中国推出首个医美品牌并引发热议。业内人士认为,医美赛道正被视为新增长支点。尽管美妆与医美行业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但目前二者的交互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面临着挑战。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谭伟婷  

  现象:  

  国内外头部美妆动作频繁  

  投资布局医美上游“大热”  

  “‘妆械合一’是美妆个护企业未来必然的趋势。”美妆资深市场调研人员陈萍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国内外头部美妆品牌都在加速布局“抢滩”,尽管切入医美赛道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其中以投资上游研发、推出相关医美品牌或相关产品最为火热。  

  记者留意到,2025年一季度以来,国际美妆头部在医美市场与板块中的动作频繁。资生堂宣布将在中国市场推出其首个医疗美容品牌;欧莱雅宣布与表观遗传学检测和研究领域的头部Tru Diagnostic诊断公司建立战略研发合作伙伴关系,开发长寿个性化美容产品;雅诗兰黛集团与中国医疗服务机构嘉会医疗在上海设立联合临床研究中心。美妆业内人士表示,以“医研共创”赋能产品升级,已成为国际企业重点深耕的项目。  

  国内头部企业实际上也在同频布局抢占市场。记者获悉,总部在广州的丸美生物再投再生医学生物材料研发公司圣至润合,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日前,丸美生物投资标的上海摩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开表示,旗下高端产品正式获得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中国首个获批的面部软组织填充用途CaHA羟基磷酸钙注射针剂。而总部在广州的国货美妆谷雨也在今年年初,宣布已与新型生物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广东研究院达成合作,计划在未来深入探索医械产品的研发,推出一系列创新型专业医械产品,进军高端医疗器械领域。  

  据悉,国货美妆头部包括百雀羚、爱美客、福瑞达、上美股份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加速医美与美妆的赛道融合。时尚商业分析师小唐表示,整体看来,美妆品牌布局“妆械融合”的手段主要分两种,一是携手上游厂商或医院补齐自身在医美领域的短板,共创妆械融合产品;二是通过自建生产线深度入局医美。“目前从资本运作的动态看来,前者更为热门,后者需要更雄厚的资金与更长的时间去布局,虽主动权更大但难度也更大。”分析师小唐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线下医疗美容诊所的开设。面对消费者的预算从护肤品向医美项目的转移,不少美妆品牌正尝试将触手伸至提供线下医美服务的诊疗场所。其中,“高端+院线”的模式已受到不少高端品牌青睐。目前,通过合作高端医美机构、推出定制化护理方案等方式涉足生活医学美容的品牌包括修丽可、倩碧、AP嫒彬等。美妆业内人士认为,基于中国美妆行业掀起的这股“妆械融合”的浪潮,未来预估将开拓更多元化的美妆消费场景。  

  分析:  

  “妆械结合”撬动千亿市场  

  差异化是突围关键  

  近年来,随着医美市场规模持续扩张,“轻医美”成了美妆品牌崛起的突破口。同时,基于美妆消费群体与医美消费群体的高度重叠性,使得美妆企业入局医美界成了必然趋势。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全景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816亿元至4108亿元,成为全球医美市场的重要增长极。艾瑞咨询数据也显示,中国医美市场规模逐年稳步增长。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医美市场的巨大前景,是美妆品牌投资布局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中国,医美市场整体的发展潜力、增速和规模是全球最强的。  

  记者留意到,想要进入这千亿市场挖掘蓝海,如何打造差异化竞争力是突围的首要关键。另外,在“妆械合一”的思维下,化妆品企业入局医疗器械赛道也面临高监管门槛、技术壁垒、法规和政策变化等诸多挑战。  

  美妆资深市场调研人员陈萍告诉记者,当下,“械字号”产品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而能够真正匹配器械的销售场景也很有限。陈萍分析称,目前线下的化妆品渠道大多没有医疗器械销售的资质,药店是械字号护肤品最主要的销售渠道。“但这显然是不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陈萍认为,如何系统性思考与规划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美妆业内人士提醒,相比三类医疗器械长时间的研发和严格的审批监管,目前市场上切入医美赛道的主要是以二类医疗“械字号”为主,不少品牌更瞄准消费者“医美围术期”护理需求推出相关产品。建议消费者选择可靠安全的正规渠道购买,同时也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产品的注册证编号,正确识别产品信息,规避风险。  

  观察:  

  “新蓝海”加速行业洗牌  

  在国货美妆的强势追赶下,中国市场已经形成外资美妆与国货美妆在竞争中协同发展的态势。美妆业内人士透露,如今国内外美妆品牌都需要共同面对市场从高速增长到平稳发展的转折点,这也意味着品牌的视线需要从极致扩张规模求增长的大目标,聚焦到对细分市场的挖掘当中,“新蓝海”正处于大浪淘沙阶段,行业新一轮的洗牌正在加速。未来,如何在平衡消费需求与医疗严谨性的基础上,开拓医学美容领域更广泛的应用,将成为竞争关键。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