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 通讯员黄琪奥)2月6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获悉,该校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可通过构建基于核酸适配体的人工标志物体系,对血栓药物敏感性进行快速检测,调节药物释放比例,实现溶栓个性化治疗。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进展》。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血栓是其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因此如何科学溶栓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之前,临床通常会利用静脉药物溶栓,但溶栓药物效率较低,有一定出血风险,且不同患者使用相同溶栓药物,疗效也有较大差异。因此提升用药准确性是改善溶栓治疗临床预期、平衡治疗收益与风险的关键。
针对这一问题,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周振华团队联合该校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教授曾文团队,在前期收集了大量临床血栓样本进行系统解析,发现临床血栓中凝血酶表达存在差异,且凝血酶表达水平与血栓的难溶程度存在显著关联,明确了凝血酶对于血栓难溶程度的指示作用。
如何通过快速检测凝血酶,了解血栓难溶程度,实现精准溶栓?曾文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提出了可让基于核酸适配体的人工标志物与凝血酶进行反应,提取出血液标志物,再利用高灵敏光学传感技术对该血液标志物进行检测,以快速了解血栓难溶程度的检验方法。
团队还将人工标志物与纳米溶栓药物结合,设计了智能纳米巡警体系。周振华介绍:“当我们把人工标志物与纳米溶栓药物结合的产物注入血管后,它会随血液巡游,识别血栓凝血酶并产生人工标志物反馈血栓难溶程度,随后研究人员可通过无创光控精准调节局部纳米溶栓药物释放比例,降低溶栓风险,实现溶栓个性化治疗。”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不仅能显著提高溶栓效率,还能有效减少溶栓后的出血风险,降低个体疗效差异,具备极大的临床转化应用潜力,为解决因临床溶栓治疗用药不精准而导致的再通效率低、出血风险高等难题提供了全新理论和技术支撑。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