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讯(记者狄慧)记者从市心理援助热线办公室获悉,最近有市民向心理热线反映,自己的父母经常捡垃圾,他为此苦恼不已。心理热线医生提醒,如果家里老人有囤积垃圾的现象,可能是患上了“囤积症”,子女要关注老年人心理状况,如果得不到缓解要及时就医。
“父亲去世得早,母亲辛苦了大半辈子,退休后帮自己带孩子,现在自己经济状况还不错,就想着让母亲享享清福,为此请了保姆照顾母亲和孩子。没想到,母亲却经常捡拾垃圾,隔三差五就去趟废品收购站,回来高兴地说卖了多少钱。”来电者为此很生气,曾因劝阻不成还和母亲吵了一架,之后母亲就改为偷偷捡垃圾,这让来电者很苦恼,于是求助心理热线。
老人捡垃圾虽然是一种行为,但是其背后的原因不可忽视。一种可能是老人患有“囤积症”。囤积病或囤积症是一种有过度性地收购或收集物件的病症,即使是不值钱、有危险性或不卫生的物品患者也会囤积。强迫性囤积病患者所聚集的物件会干扰或损害到患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包括做饭、打扫、洗澡及睡觉等。
实际上,这种行为可能是某些心理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征兆。捡拾垃圾行为可能是认知障碍或痴呆症状的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老年人可能会发展出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形式的痴呆症。这些疾病会影响患者的判断力、记忆力和日常生活技能。患有痴呆症的老人可能无法正确评估物品的价值,因此可能会收集对他们来说没有实际价值的物品。抑郁的老年人可能会通过收集或积累物品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和控制感。这种行为有时是对孤独、无助或生活缺乏目标感的一种反映。要解决这类老人的囤积症,需要从精神上帮扶老人,助其戒掉,必要情况下,应带老人尽早就医,检查是否患有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
也有一些老人希望通过捡垃圾的方式获得“富裕感”和“安全感”。从成长经历来看,这些老人经历过社会动荡、物质极度匮乏等特殊的历史阶段,心理上形成匮乏感、不安全感。为了得到更多的“富裕感”和“安全感”,这些老人在支出方面勤俭节约,能省则省,而近乎“零门槛”的捡卖废品则成了这些老人的创收方式。如果您是子女的话,还是需要与他们多沟通,比如,算一笔经济账。一旦家人感染病菌、身体受伤、家里孳生蚊虫蟑螂等,由此产生的医疗费或治理费,则远超卖废品的收入,且会对身心造成伤害,捡垃圾相当于捡回了“危险”,给家人造成负担。
还有一种情况是,老人退休后有了大把的时间却无事可做,他们认为捡废品不仅能卖钱还能锻炼身体,他们不仅喜欢卖了废品拿到钱的感觉,还能由此证明自己老了还有用,还能创造价值。作为这类老人的子女需要尽可能多地陪伴老人,了解老人的内心需求,帮助老人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美好地度过晚年生活。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