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手部不适尽快就医排查 别等肌肉萎缩才重视
本月起,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正式实施,“鼠标手”首次作为职业病被纳入国家法定目录,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那么,“鼠标手”究竟有哪些症状呢?
“鼠标手”在临床上被称为“腕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患。长时间使用鼠标会使手腕反复屈伸,从而引发酸胀感,故而得名。数据显示,“鼠标手”作为“数字时代工伤”,在我国视频终端工作者中的患病率达12%-15%。
医生介绍,人的手腕处有腕骨和系带,二者形成腕管,肌腱和正中神经从中通过。在重复手腕活动的过程中,会导致滑膜水肿、滑膜炎症,肌腱增厚,造成整个腔内容物体积增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将“鼠标手”和颈椎病引起的手臂不适症状混淆,从而延误治疗。实际上,二者在症状上有明确区别。“鼠标手”最早容易出现的症状是,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无名指的桡侧出现麻木、刺痛感。病情严重时,手掌会没有力气,例如抓东西时会掉落。更严重的话,大鱼际处的肌肉会萎缩,导致手部功能逐渐变差。
记者了解到,除了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的办公一族容易患上“鼠标手”,还有很多其他诱因,其他一些职业的人群也是高发群体。若自测发现有上述症状,很可能就是患上了“鼠标手”。
医生提醒,一旦发现症状,要及时进行干预。例如,可对患处进行制动,保护其避免反复继续损伤;还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如针灸;甚至可以口服一点非甾体类消炎药,减轻局部炎症。若病情较为严重,还可以进行局部的封闭治疗,这些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此外,还有两个能有效预防“鼠标手”的动作。平时可以做握拳运动,让屈肌肌腱进行肌腱滑动。在不麻不痛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伸展动作,用另一只手握着做背伸,但前提是不痛不麻,若出现麻或痛的情况,应立即停止。这两个动作可以帮忙牵拉正中神经,减少“鼠标手”的发生几率。
整理 王喆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