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拔牙的经历。前不久,李女士拔掉了折磨她半年的右下智齿后,口腔出现腐臭味,引发了公众对“干槽症”这一病症的关注。那么,拔牙为何会引发干槽症?
服药也无法缓解疼痛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吴勇表示,拔牙是口腔门诊中的常见手术,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正常的应激反应。李女士所患的干槽症,主要表现为牙槽骨壁的骨炎或轻微的局限性骨髓炎。干槽症可能与骨创感染、手术创伤、解剖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
正常情况下,拔牙后拔牙窝内会形成血凝块,起到保护创腔的作用,从而避免干槽症的发生。然而,如果在拔牙后2至3天内出现剧烈疼痛,且疼痛感向太阳穴、头顶部或下颌区放射,同时伴有拔牙窝内空虚、散发明显腐臭味等症状,即使服用镇痛药物也无法缓解,则需高度警惕干槽症的可能性。
在临床检查中,干槽症通常表现为牙槽窝内空虚,或存在腐败变性的血凝块,呈灰白色,牙槽窝壁覆盖的坏死物质伴有恶臭,用探针可直接触及骨面并引发锐痛。干槽症患者往往同时伴有剧烈疼痛、创面感染以及明显的张口受限等症状。
常见术后反应应对
吴勇表示,拔牙后存在以下常见的术后反应,需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
拔牙后的疼痛反应。普通拔牙后疼痛较轻,无需服用止痛药。然而,创伤较大的拔牙手术可能引起疼痛。对于疼痛较为敏感的患者,可适当服用止痛药,同时注意保持口腔清洁,疼痛会在2至3天内逐渐缓解或消失。
拔牙后的肿胀反应、术后肿胀反应通常发生在创伤较大的拔牙手术中。大多数患者在拔牙后12至24小时内开始出现肿胀,术后第2至3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消退。为减轻肿胀,拔牙后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拔牙侧的脸部,每次冷敷15至20分钟,间隔1至2小时。48小时后,可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每次热敷15至20分钟,间隔1至2小时。
拔牙后出血。拔牙后2至3天内唾液中混有少量血丝属于正常现象。要注意,反复吐口水的动作可能破坏伤口处的血凝块,进一步加重出血。如果患者回家后发现伤口持续有鲜红色血液流出,可以使用干净的医用纱布卷成适当大小,放置在拔牙创口处并咬紧,持续压迫30分钟。若压迫后无法止血,则需及时返回医院处理。
拔牙后感染。常规拔牙后急性感染较为少见,慢性感染则多由残留的牙片、骨片、牙石等异物或残余肉芽组织引起。若出现严重的术后感染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服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做好护理避免干槽症
不少人以为拔掉坏牙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拔牙后的护理很重要。首先,拔牙后40至60分钟应咬住棉球止血。过程中避免说话或频繁吐口水,更不要用舌头去顶棉球。其次,拔牙后3小时内,麻醉剂失效前,应避免进食。另外,拔牙后应保持口腔卫生,24小时后可开始刷牙、漱口,防止感染。如有缝线,可在一周后拆除。还要记住拔牙后饮食宜清淡,不要进食太硬、太热的食物。(摘自《春城晚报》)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