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遗铺就城乡融合绿色生态路

2025-11-07 08:30 来源:福建日报

“天下白茶,源于太姥。”据《茶经》记载,白茶最早起源于太姥山,目前全球96%的白茶产于福建宁德福鼎。在福鼎的茶园中,白茶与番薯、芦柑、桂花树、木槿树等作物和林木嵌套种植,形成一幅“茶在林中、林在茶间、茶农间作”的生态画卷。这种复合种植模式有效维持了茶园生态平衡,是福建农业文化遗产中“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的生动例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福建的农业文化遗产,除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外,还有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其甘蔗根系代代延续,无需年年重新栽种,至今已传承百余年。这种延续性种植方式既降低耕作干扰,也形成更加稳定完整的土壤结构与地下生态系统,充分体现出“取之有度”的传统生态智慧。这些历经千百年演进的农业系统,构建了结构稳定、功能协调的生态循环,在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小气候和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惠民,将农业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传统生态保护理念与成功实践,系统性融入城乡规划、建设和产业布局。我们应借鉴这些传统生态智慧,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修复乡村生态环境,构建连通城乡的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网络,让优良生态环境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亮丽底色与核心竞争力,使城乡居民平等共享自然馈赠。

福建农业文化遗产中独特的物种资源、成熟的生态模式和洁净的环境本底,为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友好型产业提供了先天优势。这要求我们坚守生态底线,以农业文化遗产地为载体,推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双向赋能,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生态产业链、提升绿色价值链。鼓励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合理流动,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土地、文化等资源有机结合,发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生态康养等新业态,构建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城乡产业协作体系,形成生态与经济互补、城乡共赢的发展格局,为城乡经济融合注入绿色动力。

确保实现福建农业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与生态价值,关键在于培育与提升相关主体的生态素养与实践能力。要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既掌握传统生态农业知识又善于运用现代绿色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与农业文化遗产地合作,将物种共生、水土保持等传统生态农业知识纳入教育体系,实现地方性生态知识的科学化与系统化传承。要坚持“立足乡土、面向未来”,加强培训从业者和青年人才,提升其生态管护、绿色技术应用与生态产品营销能力。同时,要打破城乡人才壁垒,完善激励机制,引导规划、生态保护、绿色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退休人员、大学生返乡入乡创业兴业,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形成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共建美丽家园的生动局面。

对待农业文化遗产,应坚持守正创新。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哲学、伦理与美学价值,加强科研攻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生态农业技术进行科学验证、效能提升与适应性推广,对遗产系统进行动态监测与保护。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生态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价值的挖掘与转化。建设集中展示平台,修复和建设生态廊道,开展技术示范与推广,开发蕴含生态理念的文创产品等,让传统生态智慧“活”起来,使之成为提升公众生态意识、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培育城乡生态文化的有效载体,为城乡生态文化融合与绿色发展汇聚智慧与力量。

福建农业文化遗产是闽地人民与自然和谐互动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善用这一生态瑰宝,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营造人心向绿、崇尚简约的社会风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统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生态补偿、绿色金融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等政策,激发城乡各方主体保护生态、共享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福建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一座蕴藏着巨大生态价值与发展潜力的宝库。只要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将其视为“历史的馈赠”,更作为“未来的资本”,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以生态价值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福建智慧与力量。(作者:王达坡 吴洪颖 福建农林大学)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