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作为湖北省重要的生猪产区,2024年生猪出栏量达432万头,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恩施州结合本地实际,已形成了以“种养结合+自繁自养”为特色的山区养殖模式。该州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将传统防控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起覆盖州、县、乡三级符合山区特点的现代化疫病防控体系,为实现生猪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恩施州独特的山地环境塑造了其特有的养殖格局,在养殖结构方面以中小规模为主。全州散养户数量达136万户,贡献了约55%的出栏量,构成了产业的主体。多数中小养殖场与散养户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弱、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防疫体系受山区地形制约,疫病防控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构建有效的疫病防控体系,成为恩施州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恩施州当前仍以强制免疫为基本防控策略,在疫病防控方面,对部分动物疫病开展净化以及实施常态化风险监测与预警,建立起覆盖州、县、乡三级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配置齐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疫病防控网络,但疫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恩施州地形复杂、村落分散,导致防疫服务半径大、运行效率偏低,平均每名村级防疫员需负责1至2个行政村的服务范围,部分散养户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致使疫苗免疫覆盖率难以全面提升,影响整体防控效能。同时,防疫队伍结构老化严重,人员断层问题日益凸显。
恩施州中小养殖户普遍存在“重生产、轻防疫”的倾向,在养殖场规划建设阶段缺乏专业指导,导致场区布局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多数场区在建设初期未征求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生产区与生活管理区未能实现有效隔离,净道与污道存在交叉使用现象,增加了疫病传播风险。在散养户层面,养殖环境更为复杂,多数栏圈与居民住所相邻,未实现人畜分离,圈舍多为开放式结构,人员流动管控不严。防蚊蝇纱窗等基本防护设施安装率低,使得养殖环境易受野猪、鸟类、蚊虫等外来生物媒介的侵扰,进一步增加了疫病传入与扩散的风险。
同时,中小养殖户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散养户群体普遍呈现老龄化趋势,疫病识别与检测能力欠缺,普遍缺乏自主判断和诊断动物疫病的专业能力。据统计,恩施州每千头生猪对应的兽医技术人员配置数量仅相当于湖北省平均水平的60%,技术支撑存在明显缺口。受此制约,绝大多数中小养殖场无法开展必要的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导致疫病发现迟、识别难,错失最佳处置时机。
为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近年来,恩施州积极推动生猪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型,着力推进养殖方式向智能化、生态化、标准化方向升级。一方面通过自动化饲喂系统、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等设施普及,以智能技术提升养殖效率;另一方面强化生态建设,推动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在主管部门推动下,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中小养殖场的养殖模式、管理方式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恩施州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和以中小规模为主的养殖结构,决定了其疫病防控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恩施州正在探索符合当地特点的解决方案。强化“1+5+X”联防联控机制成为核心策略。其中,“1”为构建中小规模猪场防控联合体,“5”为推动猪场生物安全升级改造、建设区域性车辆洗消中心、规划生产相关运输车辆行驶路线、加强区域内环境监测和消毒、定期开展区域非洲猪瘟检测,“X”为根据区域的特点配套其他措施如把控上游苗源健康、加强进出检疫监管、制定生物安全关键点清单等。
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改革是另一重要举措。近年来,巴东县率先开展了兽医社会化服务,形成了“一专多能、四位一体、三化同步”新机制。该县以推行在编在岗的村级动物防疫员为服务主体,以特聘动物防疫专员为管理核心,成立兽医社会化第三方服务组织。各行政村设立动物防疫服务室,落实动物强制免疫、疫情监测排查等动物防疫核心工作。乡镇成立社会化服务公司,强化监督考核,根据动物防疫工作实效,形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以钱养事”机制。巴东县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实现了畜牧产业效益和村级动物防疫员收入“双丰收”,打造了山区县兽医社会化服务样本。
构建智能化监测网络也将成为未来防控工作的重要支撑。恩施州通过开发移动端疫情物联平台,基于区块链记录动物移动轨迹,结合基因测序构建传播链图谱,及时锁定疫情源头;对动物疫病发生的流调情况通过融合环境参数、动物行为及病原数据,机器学习模型输出实时感染风险等级防范风险。同时,各县市设立监测站点,对重点部位采取抽检方式开展监测工作,通过手机App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上报,更有效地开展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刘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