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苹果挂满枝头。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的天汇园果园里,果树生长监测站、气象墒情传感器、智能虫情测报站如同“智慧哨兵”,实时记录“风吹草动”。土壤元素检测仪可在30分钟内测得土壤肥力和污染状况;空中无人机与地面机器人携带多光谱相机,可对果园进行全域扫描——树龄、长势、病虫害分布,一目了然。这是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牵头打造的智慧果园综合应用场景。
“我们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让果园实现了智能监测、精准决策和自动控制。”北京市智慧农业创新团队果园岗位专家吴建伟介绍,目前园区生产信息化率超过95%,虫情识别准确率达到90%,果树管理越来越“聪明”。
在园区深处,工作人员通过手机操控一辆移动式水肥车作业,车子可灵活穿梭于灌溉节点,实现“定量滴灌、按需施肥”。相比过去“大水漫灌、凭经验施肥”的粗放管理,如今园区节水超过30%,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
果园里的机械也在悄然“进化”。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打药车能自动行进、精准喷洒,电动割草车能按预设路径独立作业,智能防雹网可在2分钟内完成网面的开启或收拢。借助这些智能装备,果园的作业效率显著提升,用工量减少约40%,管理更加高效、安全。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连武表示,智能设备应用于实际生产场景,标志着北京智慧果园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下一步,将聚焦如何实现场景的经济化推广,让更多果园借助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效能。(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