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推动驴产业全链条发展

2025-11-10 09:10 来源:农民日报

每天凌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泓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屠宰车间内,机器声与工人的操作声交织。经过严格检疫的肉驴被加工成整齐的胴体,驴肉直供本地熟食厂与驴肉火烧店,驴皮则被分拣发往山东,驴血、驴骨也被研发成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前一张驴皮卖1000元,现在和山东的企业合作,能卖到2000元。驴骨以前没人要,现在加工后每斤能卖10元。”公司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单这两项,每头驴的副产品附加值就比以前多了1000多元。”

保定市打通驴产业链条中屠宰流通环节,立足本地肉用为主、山东皮用为主的基础,与山东阿胶产业建立链接机制,将以往被视作“边角料”的副产品吃干榨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被“逼”出来的。

作为享誉全国的“驴肉火烧”美食文化发源地之一,保定市驴产业基础深厚,2024年全市肉驴存栏31320头,出栏26724头,肉驴存栏、出栏量均为全省第一。地方饮食文化的传播激发了旺盛的市场需求,然而,近年来我国驴存栏量锐减,2024年仅约130万头,较2015年减少超200万头。供给不足同样制约保定驴产业发展,据估算,当地全年驴肉需求约4万头,缺口部分需外采国内其他地区冷冻驴肉及少量进口驴肉来补充。

为破解供给不足带来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品质不均难题,保定市靶向施策推动驴产业从传统散养、单一餐饮向高效养殖、全链条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

“以前养驴,是‘看天吃饭’。”阜平县养殖户郑卫龙感慨,“最多时养10头,怕生病、怕掉价,半夜都要起来查圈。”针对传统养殖方式规模化难、产业链短、效益不稳等发展瓶颈,2024年以来,保定市从顶层设计破局,密集出台《驴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肉驴马肉及其制品全链条监督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明确“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融合”的发展模式,聚焦良种繁育、规模生产、三产融合、科技支撑、政策支持五大领域,细化12项重点任务。同时,将驴产业纳入全市9个农业全产业链重点规划,形成“专家团队规划指导、链主企业项目落地、市县部门政策保障”的实施机制,推动产业从养殖向加工、销售、文旅全链条延伸。

科技支撑方面,成立“保定市驴产业研究院”,整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种养殖创新团队等科研力量,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重点突破肉驴繁育、养殖、加工等关键技术,为驴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保定市强化企业引领,鼓励驴产品加工企业自建或订单联建规模养殖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农户”“场户繁育+企业育肥”“牧区引繁+本地育肥”等模式,增加出栏量。鼓励驴养殖企业提高扩繁能力,通过选育选配、杂交改良和推行标准化生产,扩大驴养殖规模。目前,培育万头以上规模养殖企业1家,带动500头以上的示范场(户),辐射中小养殖散户。引导培育驴产业集群,评选出一批存栏万头以上的示范大乡、千头以上的示范村、百头以上的示范场(户),推动驴规模化养殖。

为畅通三产融合,保定市建设具备驴屠宰、分割功能的规范屠宰场,屠宰后外运。推动驴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美食节、美食街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推广驴肉美食旅游、驴文化体验。今年9月,中国畜牧业协会第十届驴业发展大会在保定市举办,为当地产业搭建了全国性的交流展示平台。大会期间,开幕式签约、主旨报告、互动论坛、产品品鉴等系列活动,增强了保定驴产业的全国知名度与行业影响力。目前,保定市正谋划建设“保定驴火博物馆”,进一步传承驴业文化、拓展市场空间。

“基于深厚的历史底蕴、强大的市场拉动、精准的政策引导,目前保定驴产业已初步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体系的变革,集中体现为从分散养殖向规模标准化转变、从单一餐饮向全链条增值转变、生产经营者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从地域品牌向知名品牌集群转变。”保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规划,到2028年,全市驴存栏量将突破6万头,全产业链产值冲击20亿元目标,为繁荣中国驴业、助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炜)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