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机械化耕作、智能化饲喂、科学化种植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农技培训应运而生。然而,当前一些地方农技培训存在“走过场”,部分培训内容照搬外地经验,与本地实际条件不符;有的讲授过于理论化,专业术语生僻难懂。这些问题背离了“育人”的核心目标,将培训视为“完成任务”,而非“人才成长”。要让培训从“形式”回归“实效”,需从内容、方式与服务三方面发力。
一是内容要“精准育才”。“新农人”培养的关键在于“按需施教”。培训内容应紧扣“会种地”到“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能力转型需求,针对种植户、返乡创业青年等不同群体,实行分层分类培训。要以学员的掌握程度和满意度为检验标准,建立课程动态更新机制,让培训内容真正贴近农民所需、适应农业所变。
二是方式要“赋能留才”。培训不能止于课堂,更要走进田间地头。要摒弃“填鸭式”理论灌输,通过“理论教学+现场实操”的形式,让农民在实践中掌握新技术。可设立“新农人示范田”“技能标兵岗”等激励机制,鼓励学员互相学习,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同时,应注重引导农民逐步更新观念,接受新理念,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推动他们从“被动学”向“主动干”转变。
三是服务要“惜才暖才”。农技培训不是“一训了之”,而要形成可持续的成长支持体系。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机制,联动金融、农业、商务等部门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他们把所学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让“学得会”真正变成“用得好、能增收”。同时,鼓励一批“新农人”参与更高层次培训,支持其申报职称、评选荣誉,培育一批有情怀、有能力、有影响力的“新农人”。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人才培育,培训为基。各地需以“精准育才、赋能留才、服务暖才”的举措,让农技培训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和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培育出更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鲜活力。(王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