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农业生产,既是今年粮食生产的收官之战,也是夺取明年夏季粮油丰收的“第一仗”,其生产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当前正值“三秋”生产关键时期,各地各部门紧密协同,帮助农民抢天时、赶进度,全力推进抢收、抢烘、抢种。收割机与播种机接连作业,勾勒出“收种衔接、颗粒归仓”的生动图景。局部灾害趋重之年,由于防灾、减灾、救灾及时给力,秋粮再获丰收,“大国粮仓”丰盈,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稳步夯实。
十月的风掠过田野,稻穗低垂,玉米秆沙沙作响,豆荚在阳光下微微裂开。10月2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其中,秋粮面积增加,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增加较多。今年大部农区光温水条件良好,特别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新疆等地秋粮生产形势较好。近期各地精心组织秋粮收获,目前收获已过九成。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木头城子镇永来店村党支部书记杨文超站在玉米地里,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这块地是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区,一共有1000多亩,采用了密植、宽窄行、滴灌等新技术。看目前长势,保守地说,一亩地产量(干粮)能达2000斤。”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西夏亭镇后朱村的种粮大户朱运五说,“今年秋收遭遇连阴雨,镇领导和村干部积极地帮我们联系农机,协调烘干。虽然天气不好,但千方百计总算是把玉米收获到家了。”
“三秋”农业生产,既是今年粮食生产的收官之“战”,也是夺取明年夏季粮油丰收的“第一仗”,其生产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回顾今年秋粮生产,开局就不轻松,前期受播期高温干旱影响,部分地区玉米出苗不齐不均,病虫害发生趋势也较往年偏重。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秋粮收获的关键时刻,黄淮海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出现连阴雨天气,给秋收带来不小困难。日前,农业农村部连续两次调度部署,派出16个工作组赴地方实地调研指导。各地也积极应对,通过政策保障、技术集成、防灾减灾等有效措施,全力夺取秋粮丰收。
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灾害年年有,年年灾不同。前期秋粮长势良好,然而天公不作美,9月以来,黄淮海地区出现多次降雨过程,河南山东大部、江苏安徽北部、陕西山西南部部分土壤水分饱和,局地农田出现积水。受连阴雨影响,黄淮海夏玉米收获推迟、局地土壤黏重、机械难以下田。遭受连阴雨的地区都是实打实的产粮大省,又正值秋收关键期,这着实让人为今年的秋粮收成捏了一把汗。
天不帮忙人要努力。为有效应对黄淮海地区持续连阴雨天气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加强农机具协调调度,及时启动农机应急救灾响应预案,做好抗灾救灾机具保障工作。农业农村部协调从四川等地调剂调运履带式收割机、烘干机等应急机具,支援河南等重点省份。截至目前,按黄淮地区需求调剂调度了履带收割机25.23万台、移动烘干机2496台。受灾地区也积极抢收抢烘,打响了一场全面动员的秋粮丰收“保卫战”。
“各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连续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把抓好‘三秋’生产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统筹调动各方面资源力量,抓细抓实各项工作,要坚持‘抢’字当头,紧盯天气情况,结合区域特点精准施策,加快组织抢烘、抢收、抢晒,确保秋粮应收尽收、颗粒归仓。”10月9日上午,山东省“三秋”农业生产工作视频会议做出的最新部署,成为这个粮食大省护航秋粮丰收的行动指南。
10月6日,趁着连绵的秋雨总算有了短暂停歇,预约的履带式收割机开进了自家地头,山东省成武县苟村集镇楚楼村农民楚昌峰长舒一口气:“天气预报说后边还得连阴七八天,再不收真怕来不及了。”
离此不远的伯乐集镇大郭庄村连片玉米地里,一台新购进的履带式收割机穿梭其中,承载着这片千亩家庭农场丰收的希望。农场主告诉记者:“因为预判到今年可能发生秋涝灾害,9月中旬在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下,我们新购进了这台收割机,真是发挥了大作用。”
“区分大主体和小农户的特点,科学精准施策,沉着有效应对。”成武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田长青说。该县对小农户,一方面全面动员,鼓励以村为单位组织全员上阵,适期抢收,另一方面组织县直部门及各镇街志愿者等成立助农队伍,采用“手掰肩扛车拉”的方式帮助困难群体抢收。对大主体,按照“先熟先收、有涝先收、易损先收”原则,根据机械、烘干和仓储能力等做好收获规划,适期抢收抢种,减少灾害损失,争取丰产丰收。
抢收的粮食怎么办?河南全省上下加强统筹指导,对收获秋作物抢时烘干晾晒,千方百计减少玉米霉变发芽。河南省财政安排3000万元救灾资金,第一时间下达到县,支持各地用于烘干机械奖补和秋粮收获补助。
走进河南省商水县天华合作社,就听见“沙沙”声,一辆铲车正在送粮口倾倒玉米。“那是烘干粮食的声音。我们从9月18日开始,烘干塔就没有停止工作,把玉米水分含量从35%左右烘干到15%以下。合作社建了烘干中心,主要是为农户、种粮大户、合作社服务,随到随烘。24小时不停,我们保证人歇机不歇。”天华合作社负责人刘天华介绍。
秋粮生产这场“大考”,有的地区是在收获时期遭遇阴雨“加试”,而陕西则从起手便面临着干旱考验。今年陕西秋粮生产开局并不轻松,受播期高温干旱影响,部分地区秋粮出苗不齐不均,病虫害发生趋势也较往年偏重。
“今年前期旱得令人揪心,还好8月的几场雨来得及时,玉米穗粒数一下就上来了!”在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黑池镇峪渠村的农田里,种粮大户车峰拨开玉米苞叶,指着饱满的籽粒介绍,“农技部门推广的‘一喷多促’技术跟得紧,我这500多亩玉米,预计亩产能超1300斤。”工作组成员也俯身察看土壤墒情,与车峰细致交流近期水肥管理做法,指导下一步防灾减灾和增产增收措施。
为破解难题,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早早谋划,启动“秋粮抗灾夺丰收百日行动”,把“以秋补夏”的目标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聚焦玉米、大豆等重点作物,针对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的生产特点,紧盯灌浆期、结荚期等关键农时,统筹技术、资金、人员等关键要素,靶向落实管理措施,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政策支持是稳面积、保丰收的关键。各地通过资金补助、机制创新和项目示范,构建覆盖全程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为秋粮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安徽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省财政每年安排近1亿元,支持建设25个省、市、县三级指挥田和125个精耕细作示范点,打造30万亩高产核心区,辐射1000万亩稳产示范片,年培训种植户超10万人次。该省连续3年累计安排9.36亿元,专项奖补300亩以上种粮大户,引导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
在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大豆单产提升工程核心示范区内,调研组一行看到,集中连片种植的大豆长势旺盛,豆荚密集如串串绿色铃铛。“我们这里的大豆以前的亩产量一般就在300斤徘徊,通过实施大豆单产提升工程,采取水肥一体化技术措施,亩均增加80公斤以上,实现化肥、农药、灌溉用水减量增效和单产全面提升。”蚌埠市农技中心主任孙善军介绍。
在重庆市梁平区星桥镇两路村“中稻—再生稻”高产全程机械化集成示范基地里,头茬水稻已完成收割,第二茬水稻长势良好。基地负责人邓中介绍:“头茬水稻亩产1660多斤,第二季水稻计划10月下旬收割,预计亩产500斤以上,加起来亩产突破1吨没问题。”他表示,再生稻种植关键要抓准留茬高度和追肥时机,收割后2~3天及时灌水追肥。虽然机收存在一定碾压率,但田间通风透光更好,反而有利于成穗。
今年,重庆市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施策,聚焦“稳面积、攻单产、调结构、夯根基、提质量”五大关键,全力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在稳面积方面,大力推广“油菜—中稻”“油菜—高粱”“薯—玉—豆”等高效模式,深挖秋冬温光资源,扩大再生稻、秋马铃薯等晚秋作物面积约10万亩,科学提升耕地利用效率。
重庆在提升耕地利用率上精准发力,而相邻的四川则在千方百计扩大耕地面积上积极作为。近年来,四川通过恢复耕地等,实现耕地面积稳定净增加。全省发布了50个省级粮油作物重大品种,在150个县推广37个大春作物重大品种1072.3万亩。今年,四川争取到中央救灾资金9340万元开展“一喷多促”,及时出台秋季主要粮食作物“一喷多促”技术指导意见和关键技术试验方案。
位于川东北大巴山腹地的达州市,耕地面积仅有647.79万亩,但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85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330万吨左右。“我们以全省8.2%的耕地面积贡献了全省9.1%的粮食产量,粮食产量已连续12年居全省第一。”达州市市长梁磊说,达州将再接再厉,继续提升粮食产量。
筑牢秋粮安全生产防线,离不开全链条保障举措的支撑。黑龙江省通过土地清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水田格田化改造等,释放耕地潜力,2025年粮食作物实播面积同比增加。技术赋能贯穿生产全程,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工程稳步推进,1亿亩黑土地得到有效保护,耕地质量持续提升;分积温带推广优质主栽品种,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16项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超2亿亩次;新购置高性能农机具、更新老旧设备,农机作业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5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带动100万户小农户参与单产提升,加速先进技术落地。
防灾减灾能挽回粮食损失,而大面积单产提升是确保粮食总产稳定的关键。今年各地集成推广高产技术模式,通过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一喷多促”等措施,有效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朝阳市三年来共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170万亩,实施面积全省最大。主要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种植密度达到5000株以上,采取浅埋滴灌方式种植,通过宽窄行配置,重点实施土地精准耕整、自动化精准播种、水肥精准调控、病虫害精准防控“四个精准”措施,水肥利用率大幅提高,项目区亩产提高400斤以上。
辽宁省凌海市建业乡平安村的水稻种植户赵永生,时常到田间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今年政府统一组织了病虫害防控,并通过无人机进行了喷药处理,目前稻田中没有发现病虫害。”站在广阔的稻田边,赵永生对今年的丰收充满信心。
今年辽宁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稳步推进,聚焦半干旱地区,在9个县新建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区80万亩,进一步挖掘传统缺水区域的增产潜力。聚焦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重点围绕玉米、水稻、大豆,在全省24个县开展绿色高产高效行动300万亩以上。
“我们连续3年根据海拔气候特点,精选优质、高产、抗病玉米新品种,通过增加种植密度、科学开展肥水管理等关键举措撬动单产提升。”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和平镇大德村的玉米单产提升百亩高产攻关示范样板现场点,禄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彦拨开苞叶,指着乳熟的玉米棒信心满满地说,“依托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四良’工作法,推动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今年这片样板田亩产有望突破1400斤。”
在梁平区蟠龙镇扈槽村的稻田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稻香。“我们用的水稻品种是‘川优6709’,已经种了8年,这几年亩产都能保持在1200斤以上。”当地种粮大户吴启森介绍,“川优6709”分蘖能力强,有效穗多,结实率高,而且抗倒伏,“通过采用旱育秧、宽窄行栽插等配套栽培技术,配合施用缓释肥和精准施肥管理,既保证了产量,又提高了稻米品质。”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粮油处处长谢宇介绍,全市以12个部级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区县为引领,创建万亩片38个、千亩片249个、百亩片500个,实现粮油产区示范全覆盖。同时,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引导其率先落实单产提升关键措施,带动全市种粮农户广泛参与。市财政安排400万元资金用于粮油作物高产竞赛,对高产典型给予激励,积极营造大面积单产提升良好氛围。
“一喷多促”是秋粮中后期田间管理的“关键一招”,也是单产提升的有效措施。“政府不仅派技术员上门教‘干货’,把玉米防虫、大豆补肥的门道讲得明明白白,还帮我们调度无人机作业。”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黑池镇天泉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卫民说,“以前自己打药费时费力,现在用无人机效率高,用药量还少,一亩地能省不少钱。”
技术到位了,秋粮种植的“基本盘”也持续稳固。记者从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全省秋粮播种面积达2990万亩,较上年增加43万亩。其中玉米达1910万亩,大豆达280万亩,结构进一步优化。
技术落地是关键,农技人员是桥梁。各地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面对面技术指导,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关键技术措施落地见效。
秋收时期,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君阳瑞利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水稻田里,微微泛黄的水稻散发出淡淡的稻香。“今年稻穗实粒数比去年多好几粒!农技人员全程指导,播种、施肥、防虫都盯得紧,就这长势,产量准比去年好,丰收稳了!”合作社负责人林贺信心满满。
春争日,夏争时,秋争晌。今年山东要求各地紧盯天气变化,紧扣关键农时农事,全面开展“万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秋粮生产关键技术巡回指导专项行动,省、市、县、乡四级共组织1.8万名农技人员参与,通过层层领办样板田、创新开办“田间课堂”、进村入户包联主体、开展定向帮包指导等举措,环环紧扣推进关键技术落实,全力以赴夺丰收。
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安徽省首次创新省、市、县、乡四级农技人员“到户到田”包保联系规模种植主体工作机制,全省择优选择1700余名农技人员包保服务5214名大户,覆盖面积288.9万亩,同时,编制《大面积单产提升农技指导服务工作手册》,分发至每名包保责任人,及时实地开展面对面技术指导,帮助农户解决个性化问题,形成发现、反馈、解决问题的闭环。
地处淮河之畔的五河县怀森专业合作社种植了3000多亩玉米。在秋粮生长关键时期,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马庆钻进一块增密播种的玉米地里,掰开玉米苞叶,边数边算了起来。“420多粒,6000株,百粒重30多克……亩均产量能超过1300斤,后期水肥管理到位、适期晚收还能增粒重。”他给种植户谢怀森细细传授“增收秘诀”。
秋粮一天不到手,田管一天不放松。河南省继续开展奋战100天抗灾夺秋粮丰收行动,组织18个秋粮专家指导组会同各地农技人员下沉生产一线,分作物、分类型指导农民落实肥水管理、病虫防控等关键田管措施,全力夺取秋粮丰产丰收。
“‘一喷多促’能够实现促生长发育、促灌浆成熟、促灾后恢复、促单产提升等多重目标,特别是在今年部分地区遭遇干旱的情况下,成为夺取秋粮丰产丰收的重要措施。”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陕西省已累计实施“一喷多促”超1000万亩次;2.85万人次农技员下沉一线,开展技术培训超3300场,指导农户完成追肥、灌溉超3000万亩次。在技术护航下,原本偏弱的苗情逐步转化升级,不少地块实现“弱苗转壮、壮苗更优”。
达州市宣汉县鸭池村因为综合种养收益高,农民不愿意将土地流转,而是将土地托管给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提供“耕、种、防、收、烘”全程农事服务,农民按每亩给全程服务费,秋收后直接从合作社拿走粮食。
园区龙头企业宣汉县桂花米业有限公司,不仅自营原料生产基地1500余亩,还通过订单生产带动优质水稻种植3万余亩。公司拥有各类农机30余台套,在县内外广泛开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达10余万亩。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宣汉县有耕地135.39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76.76万亩、宜机化农田2.1万亩,大春粮食播种面积达130.72万亩。全县建立起“1(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37(乡镇服务站)+392(村服务协办员)”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面积达100万亩次。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优质高产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及全程机械化等关键技术,玉米单产最高达2581.6斤,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水稻单产最高1761斤,连续4年居全市第一。
从东北黑土地到西南梯田,从中原粮仓到巴蜀沃野,广袤田野间一派繁忙。当前正值“三秋”生产关键时期,各地各部门紧密协同,正帮助农民抢天时、赶进度,全力推进抢收、抢烘、抢种。收割机与播种机接连作业,勾勒出“收种衔接、颗粒归仓”的生动图景。“大国粮仓”再迎丰盈,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农民日报全媒体采访组:王田、张培奇、于险峰、杨丹丹、吕兵兵、王帅杰、胡明宝、张仁军、李传君、岳海兴、范亚旭、蒋欣然、赵新宁、陈彦宇、史阳、杨婉新(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