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收集储存起来可变成农田灌溉的优质水源,通过配套研制的施肥机能够让施肥效率更高,智慧灌溉系统实现水肥精准滴灌。在本届博览会上,水肥一体化设备展区集中展示了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的新科技、新成果、新装备,全方位展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创新突破,以及粮油作物单产水平显著提升的实践成效。
悬挂的喷淋器模拟出降雨的场景。“雨水”降落到铺设在地面的灰色布料上后,顺着地势汇集成流,经过滤口流入设在“地下”的储水窖。在国基亿龙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上,这个生动的场景吸引了一批批的参观者。
“水肥一体化,水为根基。”公司副总经理周文展说,从2016年开始,该公司聚焦旱作农业区雨水资源利用率低、集雨灌溉设施老化、使用寿命短等实际问题,围绕软体集雨窖产品的材料配方、生产工艺、结构设计与安装标准等开展系统研究与开发。
周文展说,与传统的水泥储水窖相比,这种软体集雨窖的成本只有三分之一,而且可以抵抗冰冻和高温,使用寿命可达10年左右。“这种轻简化材料可因地制宜设计,利用荒坡或路边空地铺设集雨布料,在地势较低处设置集雨窖,实现丰雨旱用、秋雨春用,相当于让旱地有了新水源。从应用效果看,可促进旱作地区玉米、大豆单产提升15%。”
水肥一体化既离不开水资源,也需要优质肥料。在本届博览会上,各种新型肥料同样引人注目。
在沃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稞生物”)的展位上,与一款款肥料展示的,还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根系的图文介绍。“农作物只有根好了,才能更好地吸收水分和营养,从而实现增产提质。”该公司销售总监杨志平说。
围绕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沃稞生物多年专注生根技术研究,成功研发出生根型功能长效肥。杨志平介绍,这种肥料可促进作物持续生根120天,使作物根系总量比使用一般肥增加一倍。生根型肥料配合综合营养长效技术,可让作物长势更好,产量增加,品质提升。而且生根功能水溶肥料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可实现精准施肥。“这种肥料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玉米上施用后,让亩产增加了150~300斤。”
东莞一翔液体肥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翔液体肥料”)则将自己的液体悬浮肥料带到博览会上。据公司市场部经理黄文喜介绍,这种肥料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高浓缩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复配,而且养分均匀。这种肥料可以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施用,同时公司还研制出专用的移动喷淋施肥机械,一台机器一天可施肥三四百亩。
近年来,一翔液体肥料以水肥一体化为技术依托,以农化服务为推广方法,以液体肥料为产品主体,为种植端提供了高效水肥管理方案,实现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增产7%~15%。
在水肥一体化设备展区,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有大型智能灌溉系统、车载移动集成式水肥一体化首部、防虫防鼠咬滴灌带、小流量滴灌带数字化管理平台等,全方位呈现出施肥浇水的新模式,展现了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的跨越式发展。
“滴灌带被虫咬、鼠咬和鸟啄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中国农业大学、甘肃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联合攻关,成功研发防虫咬防鼠咬滴灌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处长吴勇的介绍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其中包括专门来巡展的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沈晓明。“你们是怎么做到防虫咬的?”“我们构筑了三道防线,一是改进材料配方,提高滴灌带的强度和韧性,让管壁更难被咬穿;二是在滴灌带外层加入防虫功能缓释母粒,形成一层防虫保护外衣,虫子靠近了也‘不好闻、不想咬’;三是根据土壤害虫种群调查结果,设计了‘先通水、再滴药、后冲洗’的三段式靶向滴施技术,在根际土层形成一圈看不见的防护带。这三招组合起来,滴灌带虫咬率降低超过80%。”
湖北水之翼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多项发明专利也吸引了众多参会者驻足。该公司总经理刘奎在向参观的客户介绍时说,公司立足水肥一体化技术硬件设计生产,通过软件研发,结合“农机+农艺”,可为种植端提供水肥整体解决方案。
“起!”在河南及时雨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的展位,视频里的农民话音未落,地埋伸缩式喷灌系统一个个喷杆从地下伸出来。浇灌作业完成后,喷杆又自动缩回地下,不影响地表农机作业。“除了地埋伸缩喷灌,我们还开发了地埋伸缩出水桩,平时在距地表四五十厘米深的土壤中,工作时随着管道中水压增加伸出地面,可连接喷灌带、滴灌带、喷灌机等灌溉设备,工作完成后换上密封盖就可再次回到地下。”该公司董事长杨旗介绍。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关键节点,2025年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为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搭建了重要平台。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实践经验的广泛积累,水肥一体化技术为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必将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粮油、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水肥力量。(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常力强 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