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县域如何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11-24 08:58 来源:农民日报

  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县域实现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重庆市荣昌区以“荣昌卤鹅”爆红全网的事件为契机,探索出了一条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

  荣昌卤鹅虽属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却长期面临知名度低、销量低、溢价低的发展瓶颈。出于对数字经济的敏锐把握,荣昌有计划地孵化主播,利用线上流量引爆线下实体经济,依托数字经济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2023年,荣昌区开始推行“乡土网红培育计划”,系统培训200余名本土主播,布局自媒体矩阵。今年4月,这批乡土网红中的“卤鹅哥”林江,因五次跨城投喂美国网红“甲亢哥”荣昌卤鹅受到关注。这场看似偶然的网络走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荣昌卤鹅知名度迅速提升,成为爆款美食,荣昌也成为了热门旅游目的地。5月1日至5日,荣昌接待游客234.5万人次,同比增长168.2%;29万只卤鹅被抢购一空,销量暴涨752.53%;零售额突破20亿元,同比增幅达258%。荣昌卤鹅爆火的现象级事件充分体现了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的重塑能力,成为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

  如何将短期热度转化为持久动力?荣昌以“政府+N”多维举措及时响应现象级事件,通过优化供应链促进短期效益转变为长期产业升级,依托要素配置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政府+企业”强化产业主体培育与协同,启动“坊转企”计划,推动300余家作坊向卤鹅产业园集聚,并配套冷链物流与质检中心,培育龙头与规模企业;支持企业开发创新品类、延伸产业链至体育用品、服装制造领域,形成范围经济。以“政府+科研机构”实现技术赋能,依托“一院两校”科研优势,开展养殖技术、产品保鲜等技术研发。以“政府+农户”稳定原料供应,政府规划在清升、安富、清江等镇街发展养殖集聚区,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和辣椒、花椒等卤制辅料本地化种植规模。以“政府+协会”加强品牌建设,组建产业联盟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构建“政府+协会+企业”的营销推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创建“中国·荣昌卤鹅美食地标城市”。这套“组合拳”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高效化、可持续化转型,成功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制度创新。荣昌区政府一方面发布《荣昌卤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规划至2026年实现产值10亿元,上游布局200万只白鹅养殖基地及卤料种植园,中游建设智能化中央厨房,下游拓展“直播+电商”矩阵,吸纳电商主播300余名,把夏布小镇打造成“卤鹅产业直播小镇”;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和评价、培育荣昌卤鹅制作技艺传承人等措施,提高荣昌卤鹅技艺研发能力。目前已累计培育了3500余名持证技能人才,带动超过7000人实现就业,卤鹅产业年产值突破5亿元。这一系列举措让农业生产从“传统分散模式”向“现代化产业生态”转变,激发农业产业潜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提升区域形象,促进农文旅联动发展,依托产业融合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回到“荣昌卤鹅”出圈事件,镜头下,林江执着、真诚的行为不仅感动了“甲亢哥”,也感动了无数网友,加之荣昌区政府在假期为游客提供免费午餐与停车位、开展柔性交通管理、稳定卤鹅价格等措施,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的好感,荣昌的区域形象得以提升,而这正是城市文化营销的基础。以此为基,荣昌区得以从网红打卡地向文旅融合示范区转型。荣昌区政府系统布局全年节庆与活动体系,推出“卤鹅非遗美食消费季”;将“卤鹅”元素融入马拉松、年猪节等200余场文旅活动中;以“荣昌卤鹅队”为名代表本区参加“2025重庆城市足球超级联赛”,构建互动性强的传播场景;推动卤鹅与夏布、陶器等非遗元素结合,打造集“品鉴+体验+文创”于一体的消费新场景,实现“文化营销+产业融合”。

  荣昌卤鹅爆火事件为全国县域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启示:一需敏锐捕捉和培育流量“引爆点”,善用互联网经济;二需政府协同响应市场,通过机制创新、链式布局和科技赋能,快速将热度转化为体系化、可持续的产业转型能力;三需推动资源跨界融合,畅通供应链、重塑品牌链、延伸价值链,实现从“网红”到“长红”、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升级”的跃迁。

  (熊雪、李金秋,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朱海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