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产业走出“三化”协同发展之路

2025-11-22 08:25 来源:农民日报

农作物收割后,广袤的农田褪去秋日的金黄色,为来年耕作积蓄力量。籽粒饱满的玉米堆放在一处处农家院坝里,将丰收的余温带进初冬。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位于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通辽市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玉米主产区。近年来,科尔沁区依托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进种植模式,在玉米产业发展中走出一条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现代化管理的“三化”协同道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学可鉴的鲜活样本。

初冬时节,该区丰田镇哈拉满罕村上千亩玉米已经收获,一堆堆玉米堆成“小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显眼。“过去家家户户分散种植,品种杂、管理乱,现在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了3000亩地,统一推广密植技术,亩产从800斤跃升到2000斤!”该村党支部书记林荣站望着收获的玉米感慨地说。

这样的转变在科尔沁区并非个例。近年来,科尔沁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以党支部为引领,创新推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联合社+托管服务”等多元模式,推动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截至2025年,全区已建成50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突破180万亩。

规模化是现代化的基础。科尔沁区通过土地整合,使每亩地种植成本降低15%,机械作业效率提升40%,而且采用了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以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为例,汇民盛丰老黄牛联合社流转土地2万亩,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到10万亩,建设数智农业无人农场,实现从耕种到收获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带动周边10个村屯共同发展。

此外,机械化也是科尔沁区玉米丰收的关键。据统计,截至目前,科尔沁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96.9%,玉米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而机械化的背后是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目前,全区引进重型免耕播种机、智能水肥一体机、青贮收割机等先进设备3000余台套,并配套轨迹监控、质量检测等智慧系统。

在哈拉满罕村的井房里,新安装的智能灌溉设备正实时显示土壤墒情:“过去大水漫灌每亩需400立方米水,现在浅埋滴灌压减到200立方米,节水率达50%。”科尔沁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守君介绍。

可喜的是,机械化与密植技术的结合催生了“吨粮田”的突破。2025年,通辽市整建制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1032万亩,其中科尔沁区占比超三成,带动百万亩玉米平均亩产达945.3公斤,较传统模式增产30%以上。“密植技术让每亩地多种2000株,配合机械化的精准管理,产量自然上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说。

在产业园“千亩控制百亩同步”水肥自动化示范基地,大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作物生长季节、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病虫害预警等数据信息一目了然。“我们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和地面传感器,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中心工作人员指着屏幕说,“系统能根据作物生长模型自动生成水肥方案,误差控制在5%以内。”

现代化管理的触角还延伸至产业链下游。在第七届青贮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科尔沁区展示的百万亩青贮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核心示范区引发关注:从种植端的密植调控,到收储端的智能收割,再到加工端的饲料转化,全链条实现数字化管控。“青贮玉米亩产鲜重超5吨,年供应优质饲草2100万吨,既保障了肉牛产业需求,又让农户每亩增收300元。”现代牧业(通辽)有限公司总经理战崇敬说。

如今,科尔沁区已锚定新目标,在产业园引领下,到2027年建成千万亩中国北方玉米单季吨粮田示范区,推动青贮玉米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科尔沁区的玉米种植变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缩影,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张珠海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昊)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