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乌镇”折射县域乡村数字化转型方向

2025-11-21 09:12 来源:农民日报
乌镇的今天就是更多县域乡村可借鉴、可启发、可创新的明天。每个地方都需要立足自身实际,探寻“技术+特色”的独特配方,找到数字技术与本土资源的最佳结合点。

近期,千年水乡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的“赛博”日常引发人们关注。“技能乌镇”不仅是全球互联网成果的展示窗,也是数字民生的“样板间”,让我们清晰窥见,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县域乡村发展的全新可能与广阔路径。

正如人们所说:“在乌镇,你可以看见数字生活的模样。”通过一个“浙里办”App即可通办众多政务事项,AI交警“桐桐”在乌镇街头“从从容容”指挥交通,数字孪生、AI监护等系统和机器人在乌镇智慧养老中心24小时提供个性化服务,环境监测机器人、智能搬运机器人、自主植保机器人等也成为5G智慧农场的“新员工”……乌镇生动诠释着“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除了拥抱“赛博”,乌镇还立志成为定义未来的创新源头。今年,乌镇启动世界互联网文化集聚区建设,向全世界发出“小镇合伙人”的邀请,共同打造未来“AI之城”。桐乡还计划和清华大学等高校打造原创AI大模型,用以适配本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抬头是白墙黛瓦,低头是数字星河。这种古老与现代、乡土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打破了人们对乡村发展的刻板印象,数字时代的发展机遇并非大城市的专利,县域乡村同样能成为前沿科技的试验场和创新源。

事实上,近年来,数字文明的浪潮已深度浸润中国广袤的县域乡村,为乡土大地注入全新活力。比如,在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大放异彩的贵州“村T”少年,他们身着民族服装的纹样设计全部提取自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目前,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已经应用在民族商品公司的规模化生产车间里,让企业的年产值从几十万元突破到2700万元。可见,数字浪潮正将广袤乡村从产业链的末端推向创新前沿,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

还要清醒认识到,大部分县域乡村在数智化进程中仍面临现实困境。一方面,数字基础设施与人才支撑不足。许多乡村地区的5G网络、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覆盖仍不完善,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农村实际的本土人才严重短缺,导致数字化项目落地后运营维护困难,难以持续发挥效益。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与数字技术融合程度不深。不少地区的数字化建设停留在表面应用,未能与当地特色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在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等方面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有限。此外,部分数字化项目过度依赖财政投入和市场热点,缺乏与当地资源禀赋、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在运营模式、盈利机制等方面探索不足,难以形成自我“造血”能力,也影响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也有人质疑,乌镇的成功靠的是世界互联网大会带来的品牌效应与资源集聚,有其特定的机遇和条件。的确,乌镇并非是一个可以简单复制的标准答案。中国县域乡村千差万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底蕴各异,盲目照搬“乌镇模式”很可能水土不服。每个地方都需要立足自身实际,探寻“技术+特色”的独特配方,找到数字技术与本土资源的最佳结合点。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千篇一律的科技小镇,而是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数字乡土。

就在今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向乡村延伸,推动城乡智能普惠”。让数智化技术更好赋能县域乡村高质量发展,要激发市场活力,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与运营闭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数字乡村建设,探索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让数字化项目不仅“建得起”,更能“活得下”“长得好”。要激活数据潜能,构筑普惠共享的数字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加快县域乡村的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信息“大动脉”。同时,着力打破“数据孤岛”,推动政务数据、社会数据、产业数据的互联互通与有序共享。要培育内生动力,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与人才支撑。应鼓励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培育乡村旅游、智慧农业、农村电商、数字文创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产业链。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既要通过培训提升本地农民和产业工人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也要创造条件吸引外部数字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为县域乡村的数字化转型提供良好环境。

乌镇的今天就是更多县域乡村可借鉴、可启发、可创新的明天。当数字之光照进每一片乡土,我们迎来的将不是一个被技术割裂的城乡图景,而是一个更具包容性与发展韧性的数字中国。(韩松妍)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