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争时 全力打赢小麦晚播“攻坚战”

2025-11-17 07:41 来源:农民日报

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的广袤田野上,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秋冬种“攻坚战”刚刚告一段落。南和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海京站在地头,望着刚刚出土的麦苗,语气中带着欣慰:“出苗质量很好,非常整齐。”

这番景象来之不易。受前期连续阴雨影响,今年冬小麦播种期普遍推迟。南和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了2万亩小麦,全部播种完毕已是11月6日。魏海京说:“往年正常年份10月20日左右就播完了,今年晚了将近半个月。”

面对湿涝困境,这位经验丰富的种粮人道出了应对秘籍:“今年地湿,就得晾墒。我们在深耕之前先粉碎秸秆,有利于晾墒。把墒散好后,哪怕缓种两三天也没问题。”魏海京介绍,合作社还采取了“加大播种量”和“浅播”的策略:“往年播种20多斤,今年播30多斤。地湿就播浅,采用高性能播种机播匀点。”

农机保障是关键环节。魏海京告诉记者:“我们自己有一部分农机,另外主要依靠社会化服务,依靠专业的农机队伍跨区作业来满足需求。”

对于明年的收成,魏海京保持着谨慎乐观:“不见得种得晚,明年产量就低。墒情这么好,也许反而能高产。”他特别提到后续管理要点:“要晚浇冻水,前期苗不壮,需要让它继续长。一浇冻水,地温下来就不长了。”

在一线积极自救的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在全力统筹。南和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曼曼介绍:“10月29日,农业农村部在我区召开黄淮海晚播小麦现场推进会,对我们第一时间推进小麦秋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面对复杂局面,南和区实施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周曼曼表示,在农机调配方面,依托多个农事服务中心,建立应急机具清单,完善农机跨区作业方案,共调配各类农机具1.9万台(套)。在农资保障上,统筹储备了耐湿、抗逆性强的优质小麦种子5700吨、肥料2万吨,确保关键农资足量供应。

科技赋能同样关键。周曼曼说,南和区依托智慧化数字平台,密切监测“四情”,动态掌握土壤墒情,并因地因墒分类推进播种:对墒情适宜地块加快整地播种;对偏湿地块则清除秸秆、开沟排水、浅旋散墒;对晚播小麦提前做好技术应对。

这套“组合拳”成效显著。通过区包乡、乡包村、村包户的层层包保机制,以及农技组深入田间地头的“菜单式”指导,南和区成功在10月26日将38万亩秋粮全部抢收完毕,并于11月初完成了35万亩冬小麦的播种任务。

对于下一步工作,周曼曼表示:“我们将抓细抓实麦田管理,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创新‘田间课堂’培训模式,建立区、乡、村三级苗情监测网络,指导农户视情追施苗肥,科学合理镇压,培育冬前壮苗,确保安全越冬。”

这场与天争时的播种战役,考验的是应急能力,更是综合实力。从合作社的“晾墒散墒、加大播量”具体实践,到政府的统筹保障与科技支撑,南和区展现出了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韧性与活力。寒冬将至,孕育着生机的新绿已在南和大地扎根。来年夏收的答卷,此刻正由无数双手在希望的田野上共同写就。(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