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的全体大会上,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曲小波以“城市低空出行:载具、孪生及瓶颈管控”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其结合产学研实践经验,剖析了低空出行的产业逻辑与破局路径。
供需失衡助推低空出行,供应链聚合降本增效
曲小波指出,城市交通的根本矛盾在于动态需求与固化基础设施的错配。早高峰的高需求与夜间的低负荷形成鲜明对比,而传统地面交通依赖的车道等基础设施无法灵活扩容或收缩,供需失衡问题突出。
在他看来,低空出行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理想方案。作为“轻基础设施、重运载工具”的全新模式,低空交通以虚拟航道替代实体道路,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航道数量,无需大规模基建投资,从根源上破解了供需不匹配的难题。
不过,低空出行并非新鲜概念。曲小波表示,直升机自1939年问世以来的 86 年间,始终未能成为大众出行选择。究其原因,在于其存在致命短板:单桨单发动机设计导致安全风险高、机械故障频发,机动性远逊于电气化载具,且成本高达约1500万元/架,每公里出行成本约450元,是地面出租车的150倍,缺乏经济竞争力。
针对传统低空工具的局限,曲小波团队提出,现代飞行汽车需采用电力新能源驱动,通过分布式电驱配置(如8个或12个旋翼)形成冗余设计,即使关闭1-2个电机仍能安全降落,同时具备垂直起降能力与自主驾驶功能,兼顾安全性与城市适配性。
此外,为破解当前全球近300款载人飞行汽车“多而杂”的现状,曲小波团队对中美多个城市开展了深度场景分析,认为中国核心城市低空出行市场将主要聚焦多旋翼与复合翼车型,其中多旋翼占比约20%,复合翼占比达80%,而倾转旋翼因在短程场景中难以发挥优势,应用空间有限。最终,市场或将收敛为5-6款核心构型。
成本控制是飞行汽车走向大众化的关键。曲小波表示,通过聚合汽车与低空载具供应链,借助流水线量产模式,飞行汽车成本有望大幅下降。“新能源汽车均价约10万元,飞行汽车没有理由维持千万级成本。” 他引用咨询公司报告指出,未来飞行汽车售价或降至100万元,规模化后更有望下探至20万元,而依托成熟的汽车供应链,成本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
目前,其团队已与奇瑞汽车合作研发复合翼飞行汽车(eVTOL),采用“翅膀+智能座舱+底盘”的模块化设计——A+B组合为飞行载具,B+C组合则为自动驾驶汽车,可实现“家-停机坪-目的地”的无缝衔接。目前,该车型已完成单点失效测试,关闭单个电机后仍能安全降落。
虚实融合加速研发测试,全息起降破解管控瓶颈
需要注意的是,从样品到产品的漫长周期,是低空出行产业落地的重要阻碍。曲小波介绍,传统低空载具的研发测试周期通常超过5年,且多为单机测试,无法模拟高密度、异构载具共存的真实场景。为突破这一瓶颈,其团队打造了虚实融合的孪生测试平台。
该平台能够通过大模型生成雾、雨等复杂环境,结合2厘米精度、1分钟/平方公里的高精度测绘地图构建真实场景复刻;建立大飞机、小飞机、多旋翼、无人机等异构载具的动力学模型及相互干扰模型;实现虚拟风场与实验室风场的精准复现,可模拟风切变等复杂气象条件。
“先在虚拟空间完成全场景测试,再开展实际验证。”曲小波表示,这一模式可将研发周期从5年缩短至2年,大幅加速产品落地进程。
在低空交通系统中,起降场是决定通行效率的核心瓶颈。曲小波提出,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在于构建“全息起降场”,通过全息环境感知获取全局信息,打破信息壁垒,最大化释放起降场通行能力。
在运行规则层面,其团队对民航体系进行优化,以尾流约束为核心硬约束,依托“上帝视角”的全局信息统筹调度,实现起降场资源的高效利用。目前,该管控模型已与航天低空合作,在重庆永川大安机场完成多机联调联试,验证了技术可行性。
曲小波表示,未来需通过交通场景分析推动载具构型收敛,依托虚实融合孪生平台加速研发,借助全息起降场突破管控瓶颈,以聚合智能之力推动城市低空出行规模化发展。(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