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3000万辆级车企诞生 一汽-大众:每年投百亿研发,稳年销200万辆规模

2025-10-31 18: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10月30日,随着一汽奥迪A5L领航版在长春基地缓缓驶下生产线,一汽-大众正式迎来第3000万辆整车的历史性时刻,这也标志着一汽-大众成为国内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

不论在中国汽车市场,还是放眼全球,能够达成3000万辆都是当之无愧的顶级大厂。这不仅是规模上的成功,更是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重贡献。培育了数千家上下游产业链,带动就业岗位超过50万个,累计纳税7300亿元,从最初的“一个品牌一款车型”,发展成为坐拥“五地六厂”,以及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覆盖主流、豪华与经济型市场的完整矩阵。这是一汽-大众历经34年砥砺奋进的成果,更是我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

站在3000万辆的新起点,一汽-大众提出新的“五年计划”。中国一汽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总经理陈彬宣布,未来五年,一汽-大众的目标是“两高一新,五个领先,十大任务”,剑指年销200万辆规模。“一汽-大众将坚持油电混共进全智战略,重磅开启新一轮电动化转型。”陈彬自信地说。

3000万辆+7300亿元,是荣耀更是责任与坚守

作为国内率先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一汽-大众达成这一成就绝非偶然,而是穿越行业周期、持续深耕中国市场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追跑”到“领跑”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回溯1991年,当中国汽车工业尚在“探索起步”阶段,一汽-大众以“中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企业”之姿破局,肩负“建设现代化轿车工业基地,发展民族轿车工业”的使命,率先将国际领先技术与精细化管理体系引入中国。

如今,一汽大众经过34年发展,成长为拥有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覆盖燃油与新能源两大赛道,手握33款车型的行业巨头,累计产量率先突破3000万辆;即便是在新能源时代,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连续6年获国内燃油车销量第一,合资车企销量效益第一。

辉煌成就的背后,不仅是一汽-大众对发展的追求,更是责任与坚守。34年来,一汽-大众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5.5万亿元,贡献税收逾73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超50万个就业岗位,上游供应链1900多家,下游经销商1500多家。

此外,一汽-大众“五地六厂”的战略布局更成为区域经济振兴的发动机,六大工厂全面建成“无废工厂”,两家跻身近“零碳工厂”行列,这份绿色担当让3000万辆的成就更具温度;而300万客户勋章的颁发、100台新车使用权的馈赠,更见证了企业与用户之间跨越岁月的信任共鸣。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汽-大众正在从34年前的产品“引进来”,到如今技术“走出去”的关键节点。据陈彬介绍,未来五年,一汽-大众旗下大众、奥迪和捷达加速出海,打造20款国际车型,年出口规模将达到10万辆。

从1991年一汽-大众以“奥迪特评审”“康采恩标准”为标尺,将德系制造与验证体系引入国内;到如今率先开启合资企业自研与主导开发新阶段,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从“学徒”到“导师”的身份蜕变。由此,一汽-大众也从“引进来”的受益者,转变为“走出去”的推动者。

每年研发投入百亿,稳定年销200万辆规模

站在3000万辆新起点,一汽-大众未来五年战略规划为转型注入了新动能:以“两高一新”为总体目标、“五大领先”为具体目标、“十大核心任务”为方向,一汽-大众在智能电动化的赛道上展现出清晰的发展路径。

据陈彬介绍,未来五年,一汽-大众要实现“五大领先”,一是效益领先,保持行业领先的盈利水平;二是规模领先,剑指200万辆的规模;三是科技领先,打造合资企业技术新高地;四是福祉领先;五是责任领先。

根据规划,一汽大众未来五年将推出近30款全新商品,其中新能源超20款。自2026 年起,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在多个细分市场新增 11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包括6款纯电动车型、2款插电式混动车型、2款增程式车型及1款燃油车型。

这其中,混动车型将采用中国区的专属解决方案,混动车的纯电续航里程将达300公里,百公里馈电油耗低于4升;纯电车续航800公里,将覆盖A0级到B+级的核心市场;燃油车将延续王者地位,全面升级焕新,打造智能油车新标杆,实现油电同智科技平权。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汽-大众后续将每年投入约100亿元用于研发,聚焦智驾、软件等智能电动核心赛道,加速技术创新及应用。陈彬表示,一汽-大众项目研发周期将大幅压缩50%以上,以更快速度响应客户期待,将在2027年—2030年实现L3及以上自动驾驶。“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时代,一汽-大众仍然是广大客户的第一选择。”

一汽-大众3000万辆整车下线,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实践缩影。面向未来,一汽-大众将向着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标杆全力冲刺,为建设汽车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智文)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陈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