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量产”十年深耕智驾路,易航智能从“非著名”走向“实力派”

2025-10-27 11: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家创业十年的‘非著名’智驾公司”——在日前的一场媒体沟通会上,创始人陈禹行这样形容自己一手创办的易航智能,用词准确之中还带着淡淡的自嘲。

回顾过去十年,智能驾驶行业呈现快速发展,却也历经大浪淘沙,无数曾风光无限的企业在技术迭代与市场考验中黯然退场。反观易航智能,这家由4位技术青年创办的“非著名”公司,却在不追风口、专注实干下,凭借“全栈技术+工程化量产”的双轮驱动战略,在行业起伏中站稳脚跟,更在与理想、雷诺、上汽等伙伴的合作中,书写了一段段从“隐身者”到“破局者”的精彩篇章。

从“生死路测”到销量冠军,奠定量产基石

2015年,当多数智驾公司扎堆追逐L4级自动驾驶的“宏大叙事”时,易航智能选择了一条看似“朴实”的路——聚焦L2级量产落地。彼时的团队仅有4人,没有明星创始人的光环,也没有顶级名校的背书,在资本眼中,“不是那种看上去让人兴奋的项目”。创始人陈禹行回忆,那段日子里,“每天的想法只有怎么活下去,钱从哪来?”

转机始于一场“赌上性命”的路测。2016年,明势资本创始人黄明明向易航抛出挑战:“一个月内,把车从长春自动驾驶开到北京,我就投你们。”而背后等待结果的,还有彼时车和家,如今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对易航而言,这不仅是融资机会,更是叩开量产大门的关键。4人团队立刻行动,改装一辆二手马自达,日夜攻坚。

2016年7月6日,这辆承载着易航未来的改装车,成功完成长春到沈阳近1000公里的往返自动驾驶测试。理想工程师给出的测试报告显示,其性能与当时的特斯拉AutoPilot 1.0“不相上下”,甚至在方向盘稳定性、狭小空间自动泊车等场景中更具优势。这场测试,让易航赢得了理想的投资,更拿下了第一个量产项目——理想ONE。

起初,易航仅负责理想ONE的上层算法,硬件与底软由另一家供应商承接。但一年后,该供应商因战略重组砍掉智驾业务,理想ONE项目面临停滞。易航临危受命,接下全方案开发重任。受限于Mobileye黑盒交付无法升级感知算法,团队只能在规控端反复优化,最终保障了项目推进。这次“救火”,也让易航坚定了“自研全栈”的决心——与其受制于人,不如掌握核心主动权。

2020年,理想ONE成为30万元以上国产新能源车型销量冠军,不仅侧面印证了易航的量产工程化能力,更让这家“小公司”拿到了进入Tier 1(汽车一级供应商)的敲门砖。此后,易航选择“神隐”,全心投入感知算法自研,为后续的技术突破埋下伏笔。

突破“黑衣人”考验,征服欧洲市场

在理想项目中积累的量产经验,让易航获得了与海外车企合作的机会——法国雷诺。最初接触始于政府POC项目(概念验证项目),雷诺试驾后对易航的智驾产品表示认可,但当得知这是一家中国创业公司时却也提出了质疑:“一个创业公司,能做出这样的技术,你们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质疑的核心,聚焦于易航的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一波又一波的法国工程师来到易航考察,从白天测到晚上,从有灯环境测到无灯环境,始终在验证技术的可靠性。最后的“终极考验”,发生在一个无灯无月的深夜:一位雷诺专家突然脱下黑色外套,围在测试假人腰间,让假人从“蓝裤”变成“黑衣”——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路面上,黑色假人极难被感知,测试难度陡增。

“虽然意外,但我们有信心。”陈禹行回忆道。测试开始,车速不断提升,当假人膝盖与车头在安全员视线中重合时,AEB系统瞬间启动,车辆在距离假人最后1.5米处完美刹停。这一刹,彻底打消了雷诺的疑虑,也让易航赢得了欧洲市场的入场券。

欧洲市场的挑战远不止于此:车道更窄、横穿自行车多、车速快,且对AEB误刹容忍度极低。易航团队奔赴欧洲开展大范围路测,针对当地路况逐一优化系统。最终,搭载易航智驾方案的雷诺车型不仅顺利通过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NCAP)认证,其AEB系统更斩获ENCAP五星评分——这是国内首个获此殊荣的智驾方案。

此后,这款车先后在西班牙、法国、德国、以色列等十余个欧洲国家量产,累计销售数千辆。当搭载易航全栈自研感知算法的车辆,驶入智驾巨头Mobileye的“老家”以色列时,陈禹行直言:“很振奋。”这也是易航“技术+量产”双轮驱动战略的首次海外成功,证明过硬的技术,是打破偏见的最佳武器。

逆袭“大腿”,打造国内首台搭载NOA的MPV

随着智驾行业向高阶NOA(导航辅助驾驶)演进,易航再次“隐身”钻研核心技术,直到接到上汽的邀请——为大通G90开发高阶NOA功能。

此前,易航曾为上汽完成TECH-SHOW的HAVP(记忆泊车)演示项目,但最终项目未落地。2021年,上汽启动大通G90智驾方案开发,易航凭借此前演示留下的深刻印象,成为备选项之一。当时,上汽另有一款车型同步开发NOA,承接商是行业内炙手可热的“大公司”。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功能,上汽内部形成了“明暗较量”,所有人都在看:在这场“胳膊”与“大腿”的较量中,易航能否胜出?

“大多数人觉得我们是螳臂当车,但大通信任我们,我们也憋着一股劲。”陈禹行说。困难接踵而至:大通G90是燃油车,与电动车的运作逻辑差异巨大,感知、规控等所有模块都需重新适配;项目时间紧迫,团队面临技术与进度的双重压力。

上海的夏天,烈日炙烤着路面,易航工程师白天顶着高温调试车辆,皮肤晒得脱皮;晚上则与大通召开“夜总会”——夜里总开会,汇报问题、推进进度,常常开到后半夜。为了保障项目,大通给予了最大支持:遇到阴雨天,大通所有测试员都出去帮易航录制数据。

凭借易航在量产领域的丰富经验,以及大通的高度配合,项目进展远超预期。最终,大通G90不仅成为上汽集团内首个实现高阶NOA功能的车型,而且是“国内首台搭载NOA功能的MPV”——易航用实力证明,“胳膊”也能拧过“大腿”。

项目成功后,易航再次回归“低调”。正如陈禹行所说:“一家真正有能力、踏踏实实干技术的公司,运气总不会太差。”在行业“资本严冬”中,易航拿下北汽产投领投的C轮融资;在行业加速出清时,又获地平线战略投资与上亿元资金支持。

十年智驾路,易航智能始终以技术为锚,不追风口、不慕虚名,在与理想、雷诺、上汽的合作中,一步步夯实量产能力,从“非著名”走向“实力派”。下一个十年,这家“隐身者”还将创造怎样的高光?行业拭目以待。(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郭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