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启智驾新纪元,长安汽车发布“北斗天枢2.0”计划

2025-02-10 14: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2月9日,长安汽车正式发布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根据规划,长安汽车从2025年起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未来3年将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2026年天枢智驾将实现全场景L3级自动驾驶,2028年实现全场景L4级功能。此外,预计今年底长安新一代飞行汽车将完成试飞,到2028年人形机器人将生产下线。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北斗天枢2.0”计划以“贴心、懂你的AI数智新汽车”为愿景,坚持“自主研发+合作共创”两条腿走路,全面开启“四大数智升级”行动,这是长安汽车在智能化征程中全新奇点,也体现共启智驾新纪元的使命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在AI等技术的加持下,汽车行业正进入智驾领域爆发期,特别是自主品牌在新能源“上半场”之后,纷纷发力智能化“下半场”,密集发布相关战略和产品,希望抢占智驾领域高地。

  多家自主车企布局抢占智驾高地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汽车凭借在三电领域等优势,在新能源“上半场”取得显著成绩。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1280万辆,同比均增长30%以上,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进入2025年以来,多家自主品牌纷纷发力智能化“下半场”,释放在智驾领域的最新消息。除长安汽车“北斗天枢2.0”战略之外,吉利在2月9日举行的内部经营大会上确认,将于今年3月初对外发布重磅AI智能化战略,吉利将成为智能汽车AI科技的引领者,为用户带来颠覆性的智能化体验。

  此外,奇瑞去年全球创新大会上也宣布智能化进阶,实现端到端大模型、智舱大模型等重点技术突破。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直言不讳,“2025年奇瑞的智能化也要不客气了。”

  造车新势力们在智驾领域同样动作不断,包括蔚来、小米和小鹏汽车等均对旗下智驾部门进行整合,加码大模型、AI模型开发、端到端算法等领域。

  在长安汽车“北斗天枢2.0”计划活动现场,吉利李书福、长城魏建军、比亚迪王传福、广汽冯兴亚、东风周治平、蔚来李斌、北汽张建勇等车企掌舵者,纷纷发布祝贺视频,希望共同推动智驾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朱华荣表示,新能源只是序章,数智新汽车才是真正的未来。在AI等新技术的加持下,汽车产业智能化技术已经达到跨越式发展的临界点,海陆空一体化出行生态是未来发展趋势,大数据、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将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

  “面对科技变革,唯有以破局者的姿态重构未来,无AI不长安。长安汽车仍将致力于将文化价值、效率以及AI打造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朱华荣补充道。

  长安汽车迈入智能化2.0时代

  回溯2018年,长安汽车发布智能化“北斗天枢”计划,正式宣布了“4+1”行动,开启中国品牌智能化转型。历经7年,长安汽车推动1.0计划目标全面达成。

  具体来看,长安汽车从2020年起新产品100%联网;从2020年开始新产品100%搭载驾驶辅助系统,并率先实现L3级自动驾驶技术发布;从2025年起车载功能100%语音控制,目前智慧语音助手小安已经服务468万用户。

  朱华荣表示,7年时间,长安汽车投入了超过1148亿元、打造了1.8万人的研发团队、建立超过5000人的软件及AI人才队伍、收获了200余项标准和9345件专利、开发了46款智能网联汽车、为2800万用户带来高品质智能网联用车体验。

  进入2025年,长安汽车坚持无AI不创新、无AI不长安,率先将智能化推进至全新高度,启动“北斗天枢2.0”计划,开展“四大数智升级”行动,包括升级数智产品,推进智驾平权;升级数智制造,赋能高质量生产;升级数智运营,提升服务质量;升级数智生态,共建产业未来。

  据介绍,长安天枢智驾系统将于今年8月份率先在10万元级别车型搭载激光雷达;天衡底盘通过“三向六域”为车辆提供强大的安全保障,将于6月首发横风稳过、强力刹车等功能;天域座舱将实现AI渗透率100%,今年将首发AIEV端到端交互式智驾,完全能够理解用户的自然语言。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金钟罩全固态电池正式亮相,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满电状态续航里程超1500公里,预计今年底前实现固态电池的功能样车首发;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

  根据规划,长安汽车未来3年将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其中长安启源将推出经济代步小型SUV、中大型SUV、中大型MPV等10款产品,深蓝将推出紧凑型轿车、大六座SUV、全新硬派等10款产品,阿维塔将推出中大型五座、大六座SUV、中大型轿车等7款产品。

  朱华荣表示,面向未来,长安汽车始终坚持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全力推进“北斗天枢2.0”计划,力争到2030年,公司总体销量突破500万辆,其中自主板块销量400万辆,数智新汽车销量突破300万辆,成为世界级品牌。(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智文)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张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