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遍布全国各地的特色图书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生动注脚。如今,越来越多公共图书馆突破传统模式,巧妙地将阅读与艺术、社交、智慧服务等多元需求融合,动静皆宜、新潮出圈,已然成为城市的文化新地标。
---------------
结束了一周繁忙的工作,90后女孩秦越在北京城市图书馆里开启她的周末时光。在快节奏的城市中,对于上班族而言,时间在公共图书馆里似乎流淌得慢了下来。夕阳余晖透过落地玻璃窗洒在纸页上,看书累了,秦越漫步到馆内黑胶唱片区听音乐,又喝了杯智能机器人做的咖啡提神。“多么赛博朋克(这里指数字科幻——记者注)的阅读体验。”她兴奋地在微信上与朋友分享。
此刻,在距离北京约2000公里的深圳,读者赵茹正在宝安区图书馆参加英语角。除了毕业不久的同龄人,一些退休的爷爷奶奶也是她的学习搭子。公共图书馆成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赵茹在这里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2014年至今,“推动全民阅读”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今,越来越多公共图书馆突破传统模式,巧妙地将阅读与艺术、社交、智慧服务等多元需求融合,动静皆宜、新潮出圈。解锁、探索公共图书馆的“新玩法”,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热门选项。
科技范儿、高颜值,图书馆还能这么“潮”
“你好小图,请为我推荐几本关于海洋的书籍。”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一位白发苍苍的读者饶有兴致地与AI数智馆员“图悦阅”对话,以获取书籍导览与个性推荐。不远处,几个机器人馆员在馆内有序穿梭,读者只需轻轻招手,它们便会停下,提供便捷的自助借阅服务。
第一次来到城市图书馆的读者小高,把这一幕发到社交平台,惊叹道:“没想到公共图书馆的科技化已发展到如此程度!”视频中,她用手指点向书本上一处内容,书桌附带的智能设备瞬间识别,在屏幕上给出清晰的释义。
上述场景,只是北京城市图书馆科技应用的一角。走进元宇宙体验馆,两岁女孩许喵喵正兴致盎然地和数字人“图图”互动交流。女孩的妈妈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刚开始孩子不太会和它聊天,来图书馆次数多了,就渐渐熟络起来。“孩子像是多了一个电子伙伴。”她开心地说。
馆内工作人员介绍,数字人与读者交流得越频繁,知识储备就会越丰富,未来还会有记忆功能,可以记住不同读者的兴趣和画像。
改变,不止一处。当前,智慧服务场景已全方位嵌入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进程,成为重塑图书馆文化生态、拓展知识传播边界的关键力量。
在中国青年报社、中青在线出品的《青年茶座》节目中,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赵亮指出,传统公共图书馆侧重于图书贮藏与积累,而当下,为契合读者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及便利化等需求,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公共图书馆正历经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从“以书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00后在校大学生林麦惊喜地发现,得益于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推出的“你选书我买单”“网上借阅社区投递”等服务,很多书籍不出一周就能送到手中。
追求科技范儿、智能化的同时,公共图书馆积极融入文旅发展潮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推动图书馆成为旅游目的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环境单调呆板”,曾是阅读爱好者张烁对公共图书馆的印象。但当他踏入苏州图书馆后,看法彻底改变。那里有亭台轩榭、曲径通幽、古韵悠扬,书架上的书籍散发着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张烁看来,公共图书馆成为蕴含城市精神的文化景观,拥有了无限可能。
亲子游、音乐会,图书馆还能这么“玩”
周末去哪儿?重庆宝妈谭璇子的答案是——去图书馆“花式遛娃”。这是她近年来颇有心得的育儿体验:自儿子土豆两岁半起,母子俩就常流连于重庆市各大公共图书馆,翻阅书籍、参加活动、聆听讲座。
土豆4岁时,在重庆市北碚图书馆举办的“格林童话之夜”活动中,他首次当起摊主,售卖自己读过的二手书籍。他仰起头,兴奋地对妈妈说:“太开心啦,我要读更多的书,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泡在图书馆的日子,总能让土豆收获新惊喜。在北碚图书馆的梧桐小剧场,他看到后羿、嫦娥等经典神话人物,在工作人员的演绎下,仿佛从书中“走”了出来,活灵活现。最近,他参加二十四节气食育课程,学会包饺子,掌握了新技能。
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图书馆不断“上新”趣味文化活动,土豆体验到拓印、扎染、糖画等传统技艺。在图书馆里放下手机、全身心陪伴的时光,让谭璇子和儿子的亲子关系愈发紧密。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图书馆遛娃心得”时,吸引来不少家长询问打卡攻略。“现在公共文化资源如此多元丰富,为孩子的童年增添了绚丽色彩。”谭璇子说。
公共图书馆里越来越多的特色“玩法”,给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一环,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各地持续探索新颖丰富的文化供给模式。
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新曾提到,公共图书馆要树立“大阅读”理念,主动寻求跨界合作,将阅读活动和城市场景相串联,开辟全民阅读新场景。
赵亮介绍,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多次举办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例如“朝图之夜”名家沙龙、经典文学名著音乐会、中轴线研学活动等,“家长带着孩子踊跃报名,活动名额常常很快被抢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苗美娟在实地走访中发现,济南市图书馆开办了市民夜校,开设零基础美妆、非遗手工制作等课程。体验式玩法成为吸引青年群体走进公共文化场馆的制胜法宝。“有趣解压,相见恨晚,多多益善。”一位参加过公共图书馆“剧本杀”解密游戏的网友与朋友分享道。
书香、咖啡香与鸟鸣,图书馆还能这么“燃”从山东省青岛市市区出发,驱车半小时,可到达大石乡村图书馆。这座位于崂山脚下的图书馆,由一群年轻创业者合作设计,约三分之一的书籍由青岛市崂山区图书馆提供。馆内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村落与山雀,书本和缓慢的日常”。在这里,书香、咖啡香与四周的鸡鸣犬吠、拖拉机声交织相融。每逢周末,不少游客特意前来,感受这份独特的乡间阅读意趣。
在浙江省嘉兴市王店镇,有一所镇政府与社会人士共建的“梅里有为图书馆”。在这个驾车20分钟就能跑遍的工业小镇,这所民间公益图书馆的存在,点亮了当地民众的平常生活。图书馆创始人章瑾介绍,图书馆为镇里孩子提供丰富藏书和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希望借此培养更多有爱、有思、有为的小镇青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这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特色图书馆,正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生动注脚。
从城市到乡村,“大阅读”理念助推书香四溢。眼下,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为代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数量超3.88万个,成为各地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赵亮介绍,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主动把服务向基层延伸,不仅推出延时服务,让更多热爱读书的上班族能有时间走进图书馆,还与社区、医院、酒店、乡村等多种场景相融合,以“城市书屋”模式融入城乡生活肌理,有力推动了公共图书馆的有机发展。
苗美娟提到,深圳市福田区启动的“星罗棋布”计划,构建起市区级文化地标、街区级文化客厅、嵌入式空间三级复合文化场景,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让文化设施更贴近居民。浙江省温州市的“百姓书屋”延伸至乡村,打通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共文化资源和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她认为,未来图书馆的建设应与服务半径及常住人口挂钩,让文化空间和文化资源惠及更多人群。
这些实践与思考,指向了公共图书馆的跨界发展。在2024图书馆融合发展研讨会上,长沙市图书馆馆长王自洋提醒,公共图书馆要把握好跨界的尺度,做到跨界但不越界。在融合过程中,要始终坚守图书馆的站位与初心,确保在传统服务不放松的前提下,做好创新服务的增量。
除了拓宽服务范畴和半径外,公共图书馆的选书质量同样值得关注。热门畅销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基层公共图书馆选书不专业,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有些乡镇图书馆的铁皮书柜里放着一些专业书籍,内容晦涩难懂,农村读者既不感兴趣,也看不懂,只能束之高阁。”杨素秋惋惜地说。她建议让懂书、爱书的人来负责选书,并呼吁有关部门完善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机制,比如规定选书时一级出版社的占比,以此提升图书的整体质量。
“保护好图书馆,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世界。希望未来,公共图书馆可以成为潜心阅读和社交的会客厅,成为增进人与人情感联结的纽带。让我们在书香中,找到同路人,同频共振。”杨素秋对此满怀期待。
(应受访者要求,许喵喵、谭璇子、土豆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黄丹玮 贺瑶 通讯员 赵雪霏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21日 07版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