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纽约、东京,到巴黎、迪拜,许多城市都因水而兴。而发展滨水区也是城市运营的关键一环。
近日,上海宣布对标2035城市总规提出建设世界级滨水区目标,推进黄浦江沿岸地区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
来看看科隆、格拉斯哥以及新加坡,如何在自己的城市更新进程中,写好这笔“三点水”。
本报记者 彭德倩
如今,滨水区更新已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城市滨水区更新呈现出新的特点——全球化力量的参与、新的功能理念,以及新的管理框架。其内容也拓展至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多目标的综合更新。
新加坡河
递进、分区式保护规划
新加坡河是新加坡主要河流之一,其两岸的发展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再到振兴的过程。在新加坡河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文脉的传承是被高度重视的内容。
对新加坡河区域的更新,以递进、分区式的保护规划为特点,驳船码头、克拉码头和罗伯逊码头三个新加坡河码头保护区各有明确的再生策略,共同实现了滨水区的现代化转型。
来看这样一条时间线——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新加坡河严重污染。随着港口经济活动的衰退,曾经繁华的新加坡河区域退化成一片荒地,区域内建筑空置并面临拆除,无法吸引私人投资和当地居民。
1977年,新加坡政府开始将河道周围的污染源全部搬走,彻底根除河道内污物和恶臭,使河道重新成为鱼虾乐园。
1985年,《新加坡河概念规划》颁布,明确将对新加坡河滨河的96公顷区域进行改造。1991年颁布的《新加坡概念规划》进一步强调了新加坡河滨河区域的商业价值以及连接已经建成的乌节路商圈的重要作用。
1992年颁布的一份指导性规划草案提出河岸两侧6公里长的步行道,及其作为区域聚焦点的开放空间、交通连接等方面的开发细节。
1994年,政府针对新加坡河滨河区域综合改造颁布了更加详细的实施性规划,旨在通过综合的整治、保护、再利用,使得历史与现代融合,最终打造出理想的滨水景观。
基于历史和建筑特征,整个96公顷区域的改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驳船码头、克拉码头和罗伯逊码头。虽然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发展主题,宗旨却是统一的——复兴3个废弃河边码头并将其转化为“市民的活动走廊”,开辟新的生活、工作、娱乐的混合区域。
文化、休闲和旅游活动是世界上很多历史性滨水区复兴项目的发展主题。在1992年启动的新加坡河保护区域项目中,码头业主获得了3年时间来修复自己的店屋。他们需要遵守的保护原则是保留原有的外部建筑轮廓和高度,修复所有的外立面元素,并保留部分隔墙。
在这一谨慎的修缮过程中,国家不充当开发商的角色,但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并为第三方机构的参与提供指导准则。
另一方面,公共投资主要面向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区域,包括重建并加强河堤的防洪能力、设置街道行人专用区、建设河边长廊和建设人行天桥。
在硬件改造的同时,政府也积极改变着软环境,如废除租金管制、豁免开发和停车费用,历史景观被保护并免受拆迁,高层建筑的开发只允许在新加坡河上游进行。
为了激励业主和这一地区的潜在投资者,政府推出了鼓励服务导向的混合式发展(20%的居住用途和80%的商业用途)模式。
另一项重要战略是制订活动和节日等计划,吸引更多人流,如克拉码头举行的戏剧街头表演、龙舟节等营销活动。
经过多年努力,新加坡河河滨区域的复兴获得了巨大肯定。但与此同时,当地历史文化研究者也提出了隐忧,当这样的城市文化活动被重塑并与全球化消费紧密相连时,极具个性的当地街头传统生活是否会被“格式化”为千篇一律的城市旅游区?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城市营造,更应该强调其自身的可识别性。
克莱德河
金融区与创意区兼顾
20世纪70年代发布的《英国大都市计划》率先提出城市复兴与城市改造,领全球之先。
当时人们对“更新”的理解延续至今——衰退地区的伤疤或毒瘤需要更新活动区以治愈城市身躯。
克莱德滨水区位于苏格兰,它的“再生”持续了25年,投资约60亿英镑,可以说是英国近年来最大、最成功的更新项目之一。政府、企业协会之间开展战略性协作,致力于推动克莱德河沿岸13英里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更新,以人和社区为核心,目标是开发一条充满活力的繁荣的克莱德河。
这13英里河岸从格拉斯哥市中心经过伦弗鲁至丹巴顿,按照规划,该项目将创造2万多个新就业岗位。但在实际更新过程中,就业机会远超预期。
克莱德滨水区包含6个主要开发区域,其中以格拉斯哥市中心区域的国际金融服务区及太平码头的“创意克莱德”最具代表性。
可以说,格拉斯哥国际金融服务区是克莱德滨水区建设的起跑线。该区功能依托于原有金融区,由公共与私营部门共同投资完成,已投资的十多亿英镑中超过90%来自私营部门。
在开发过程中,优秀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成为金融区的核心吸引力。区域内道路便捷,45分钟车程范围内辐射3个国际机场,最近的是格拉斯哥国际机场,仅有15分钟车程,它每天有60次往返于伦敦的航班,90次航班到达全球其他国家。
即使在金融区建设完成后,其对公共空间的完善始终没有停止,并以此吸引更多新的投资及多元化开发,创造超过1.5万个就业岗位,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巴克利、法国巴黎银行、海曼斯·罗伯森养老与福利金融咨询等相继入驻。
克莱德滨水区的另一个招牌——“创意克莱德”始建于2007年,目标是打造一个繁荣兴旺的河畔社区,成为媒体、技术和创意思想产业的理想家园。在这里,你可以天马行空,提出任何大创意和产生任何创造性活力,这里为你提供实现梦想的土壤。
开发过程中,苏格兰企业协会、格拉斯哥市政厅、创意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苏格兰会展中心、苏格兰电视台、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格拉斯哥商会、格拉斯哥电影城和格拉斯哥科学中心等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多方协作,推动了创意社区的发展。
如今该区已成为苏格兰规模最大的创意产业孵化基地,是一个融合了产业、商业、餐饮、娱乐、社交、办公的健康社区。
莱茵河
多方博弈达成方案
与其他两城相比,德国科隆莱茵瑙港滨水区的更新过程中,政府和地方重构空间功能和城市形态的态度同样积极。这一项目将公私投资和利益相关者纳入更新过程的各个阶段中,使规划方案成为多方博弈后达成的共识。
莱茵瑙港位于科隆市中心,在老城区南部的莱茵河畔。作为科隆第一个现代化港口,长久以来,莱茵瑙港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港口被严重破坏。随着科隆其他港口的建设、航运技术的提升和工业往城市外部迁移,莱茵瑙港口地位逐步下降,吞吐量从1969年的53万吨下降到1981年的23万吨。一个曾经辉煌的港口到了发展的分岔路口。
自1950年起,关于港口更新的讨论已经开始。2001年,港口彻底停止运营。科隆港口和货运股份有限公司与港口改造前的土地所有者协商土地事宜,让企业搬出港区。2002年,莱茵瑙港的发展计划开始具有法律效力。2003年,宽敞的现代地下停车场落成。2005年10月,第一个商业单位售出。2014年,港口最后一栋建筑物完工。
经过改造更新,莱茵瑙港的功能得到了彻底重塑。作为当时科隆市最大的城市建造项目,它耗资7.5亿欧元,总共改造或新建25座建筑,并改造了周边停车场、基础设施、绿地等。这些设施构成一个生动的空间组合,还吸引了约100位艺术家来此工作。
复盘更新项目的实施过程可以发现,为了重新利用这个拥有沿河景观的黄金区位,市政府慎之又慎。他们邀请社会各界就港口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这一讨论就是10年。
1990年,市政府指出港口更新对提升科隆大都市形象的重要意义;1992年,市政府举办国际城市设计创意竞赛,寻求新的、富有表现力的“居住、工作、休闲”空间设计,竞赛邀请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参与到建筑设计中,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就这样,“讨论—初步成果—再讨论—参与者的同意—决定”的过程持续了10年,也让更多全球化力量参与这一对整座城市而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进程。
滨水区内,三座倒L形的“起重机大厦”拔地而起,成为城区最高的现代建筑,更是莱茵瑙港独有的特征。
这些建筑构建了科隆市的全新天际线,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座莱茵河畔的美丽城市。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