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么说话孩子才听得进?

2024-05-01 08:11 来源:扬子晚报

  家长求助:读初二的儿子就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根本就说不到一块儿去。儿子回到家,有时情绪低落,一言不发,父母刚问一句“怎么了”,孩子就开始翻白眼,真担心孩子的负面情绪没有出口。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答疑:与上千名家长交流,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觉得父母的话都是对的,都是“为了我好”,但就是不爱听。而孩子反映,大人与我沟通,也只是让我听话,我虽然有话语权,却从没有自主权。我想做点什么,父母只考虑一个问题,即应该说些什么道理才能让我听劝。我感觉父母关心学业胜过关心我,我为什么要听话呢?正是父母“为孩子好”的心理,才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防御机制,而缺乏感情交流和情绪安抚,沟通自然是无效的。

  研究表明,亲子间面对面沟通,彼此会接收到三种信号:语言本身7%、语气语调38%、面部表情55%,一些非语言因素影响了沟通的效果。可见,孩子在意的不是父母说了什么有用的道理,而是用什么语气和情绪来说的。因为父母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情绪,而孩子对于这样的情绪、态度十分敏感。

  孩子在家里最需要什么?需要心安。即无论孩子做什么,怎么做,父母都会尊重他,接纳他,而不是不由分说的指责,冰冷的道理。时间一长,会让孩子觉得“生无可恋”。如,孩子回到家,躺在床上说:“今天我好累呀!我要睡一会儿再写作业。”而父母神回应:“你累什么累!父母工作就不累了?这么小就怕吃苦,今后更受累!”孩子体验到的是父母的不理解和不可理喻。因此,父母只有转换视角,才能更好地跟孩子沟通。

  善于观察。仔细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哪些地方容易惹家人生气。

  客观记录。把容易激起孩子情绪的行为记录下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即像“录像机说话”,只描述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事实,不要有“每次”“总是”“永远”等主观性看法。

  分享感受。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爱很简单,父母的微笑、倾听、幽默、信任、接纳等,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无论我的成绩好坏,父母对我的爱都不会改变。

  当然,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接纳的是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行为本身。一般情况下,父母与孩子交流时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忽略、否定孩子的感受。如,孩子说:“我一本喜欢的书弄丢了!”如果妈妈回应:“我都告诉你保管好,为什么就不听呢!”这叫“责备”。如果爸爸回应:“没关系,丢了就丢了,再买一本就是了。”这叫“忽略”。正确的回应是:“哦?是嘛。丢了喜欢的书,确实挺不好受的,你想怎么办?”如果孩子难过到想哭,父母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这有什么好哭的!”我们不断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会不断地忽略别人的感受。只有真正与孩子共情,多一些具体的指导,多一些感情的链接,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

  正向语言。心理学有一个“白熊效应”,简单而言就是你越不让孩子干嘛,孩子越想干嘛,本质上是孩子自己跟自己较劲。家长提醒孩子“不要磨蹭”,其实孩子对虚词的敏感度不高,把“不要”给过滤掉了,转化到脑海里就变成了“磨蹭”二字。因此,父母要多用正向语言,给孩子肯定的命令,如,“妈妈相信你写作业一定很专注!”“这次考试你会仔细审题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