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长假期间,记者在“网红城市”重庆跟访多名游客,随他们探寻新玩法,体验新事物。8天的跟访结果表明,游客的文化需求正在变得多样化。只有不断适应需求给游客提供新选择,打卡的热闹才能变成文化的繁荣,一时的“网红”才能走向以内涵取胜的“长红”。
从网红打卡到深度“文化体验游”
奔赴这趟期待已久的重庆之旅前,来自北京的赵女士早早做好了攻略。不同以往,这一次她避开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红”旅游推荐,转而在社交平台评论区咨询“老重庆人”,将一个个小众打卡点、居民楼下的宝藏餐馆“收入囊中”。她告诉记者:“这次旅游最重要的就是体验本地人的生活!”
记者发现,和赵女士一样,假期中越来越多游客从过去的“打卡过路游”转向“深度体验游”,挖掘当地生活方式和玩法,真正融入旅行目的地。
来自陕西西安的游客杜易航在旅途第一站来到重庆白象居。“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复杂又精巧的建筑,以为自己身在一楼,往下看却还很高。”杜易航说,在这里不仅能感受重庆“魔幻”地形,远眺重庆的山、水、城、桥,还能看到居民们休闲娱乐的场景,自己仿佛也融入了这里,感受慢节奏的生活。
上海游客李静来到重庆后一头扎进七弯八拐的深巷,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来到一栋居民楼下生意火爆的火锅店,点上毛肚、鸭肠、嫩牛肉等必点菜,再来一碗冰汤圆解辣,“吃完这顿,旅途才算圆满”。
记者发现,今年的“双节”假期中,人山人海的热门景点不再是旅游的“唯一解”。无论是在山城巷“坝坝茶馆”中静享一份闲情,还是在戴家巷崖壁步道上爬坡上坎、遥望城市夜景,类似的“体验游”都能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脉络,感受触手可及的烟火气和城市温度。
随着“文化游”市场不断升温,山城正不断挖掘自身历史文化,集聚优质资源,一批具有文化底蕴的沉浸式旅游产品脱颖而出,给予游客更丰富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在重庆市渝中区一栋民国建筑中,随着橘黄色光束缓缓打亮,演员戴上礼帽,站在门框前向远处眺望,留下余韵悠长的剪影,沉浸式话剧《雾起江州》随之落下帷幕。广东游客沈心怡在话剧落幕后仍久久驻足,直言“意犹未尽,跟随角色进入故事,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近年来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拍照,更想慢下来了解城市历史文化。”《雾起江州》导演孙澜飞介绍,这部话剧打破传统叙事方式,将舞台融入这栋民国建筑的9个房间中,观众跟随特定角色挪移、参与剧情推进,感受故事背后的家国情怀。孙澜飞说,“双节”假期中,每天近百张票有时早早就会售空。
记者发现,层出不穷的新形式、新玩法让城市历史文化从沉睡中醒来,受到游客们的青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重庆重庆》在超1000平方米的大型水幕全景舞台中,融入声、光、电技术,在山水相映、情景交融间赢得掌声阵阵;红色历史舞台剧《重庆·1949》利用旋转交错的立体舞台让观众“沉浸式”穿越到1949年的山城,感受红岩英烈的精神力量,演出几乎座无虚席。
公共服务“秒变”旅游服务
记者在微雨中来到解放碑商圈时,这里已被人流包围。游客施金秀和朋友兴致勃勃地举起手机,拍摄了一段抵达解放碑的视频。施金秀的头发有些凌乱,眼里却满是兴奋,“知道假期人多,以为会堵车,但从火车站打车来解放碑比想象中畅通。”
伴随群众旺盛的出游意愿,重庆迎来大量游客,公共服务如何丝滑切换到“旅游模式”?
假期开始前,重庆铁路、高速、交巡警等部门发布假期出行提示,倡导本地市民错峰出行;重庆轨道交通多条线路运营时间延长,让游客看完夜景有车可乘;渝中区主要拥堵路段实施分时段交通管制……在重庆街头,主要公共交通路段均已增派交巡警力量,及时处理违规行为。
保障交通顺畅,确保游客出行安全。假期前,渝中区、南岸区等重庆热门旅游区县就提前开展交通整治、生产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从多个方面保障游客安全。
“假期出来旅游,我们期盼的是既要玩开心,还要保证安全。”来自河南的焦先生站在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上观赏城市夜景。
节假日人车流量暴增易导致景区人行道拥挤,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长假首日晚上,渝中区对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双向交通采取临时封闭措施,再现“封桥宠粉”场景,以往车流穿梭的大桥变身人行步道,方便游客在桥上行走、观景、拍照留念。
“听说每逢节假日,重庆都会把大桥让出来给游客通行,这些举措很贴心,也给游客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路线。”焦先生说,为了避开拥挤的人流,自己提前做好攻略,放弃晚上去洪崖洞,而是步行穿越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前往对面的江北嘴赏景。
近年来,新晋“网红”景点白象居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打卡。“之前因为人太多影响居民生活,白象居还一度谢绝参观。”一位白象居居民自治服务队队员说,三个月前,街道社区牵头成立这支居民自治服务队,联合商户为游客提供更细致的服务,一同维护家园环境,白象居也重新对游客开放。
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和谐相处,体现的是旅游服务的进步和城市治理的智慧,这样的智慧在重庆随处可见。城市阳台变观景台、跨江大桥变最佳观景“打卡点”、休闲空间变游客休息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在节假日成为旅游配套设施,实现“主客共享”。
不因为节假日的红火就盲目大建旅游设施,而是立足于常态旅游,更好统筹日常与假日、协调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是重庆的迎客之道。
人潮汹涌下的满足感从何而来
一场大雨来得匆匆,路边一张红色大伞下,警察、外卖小哥、游客、市民一时间挤作一团,大雨中他们谈笑着、喧闹着,不慌不恼,笑意盈盈……长假期间,这样一个躲雨视频爆红网络。
暖心视频背后体现的是重庆这座城市特有的松弛感和人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从北京来重庆旅行的大四学生施玉祁同样被这个视频“戳”到。“在重庆我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城市,这里充满烟火气,让人放松。”施玉祁说。
被改装成“过街通道”的老旧防空洞、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下坐在板凳上吃小面的人群、从墙里生长出来的黄桷树……施玉祁发来的一张张“游客照”里,对准的却是重庆充满韵味的都市生活。轻松愉快的假期旅行结束后,她将重新投入紧张的校招季中。
“旅行的乐趣在于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游客沈心怡告诉记者,她最喜爱探寻城市文化艺术展,感受不同城市的文化。
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罗兹柏表示,在日复一日的“快节奏生活”中,游客们追求一份差异化的“慢文化体验”,消费者们期盼看到差异、体验生活场景、读到文化内涵,游客真正的满足感来源于此。
上午在重庆李子坝轻轨站下的观景平台,拍下一张“轻轨穿楼”照片,再步行几分钟至小黄楼街区品尝一顿美味,下午沿崖壁步道前往中山四路上的周公馆,听听革命年代老一辈革命家在重庆的故事,这是来自河北的游客任先生的假期一天。“最初被社交平台上轻轨穿楼的视频吸引来,但发现重庆的抗战历史故事更吸引人。”任先生说。
业内人士表示,成为“网红”需要引爆点,但“猎奇”的热潮褪去,一定要让游客产生文化获得感和持续稳定的新鲜感。但当前,我国文旅市场上优质多元化文旅产品和高品质服务供给仍然十分稀缺,市场规范和监管仍存问题难点。
罗兹柏认为,人们对于文化旅游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大家越来越追求高品质、差异化的旅游体验。但当前一些地方只重旅游硬件设施开发投入,却忽视了文化引领和服务提升。“如何提供更暖心、贴心、舒适的人性化服务,比提供一个玩乐的地方更加重要。”
紧紧抓住新需求,有效提供新供给,才是“网红城市”的“长红”之道。罗兹柏建议,“文化体验要渗透到文旅要素的方方面面,需要全过程、人性化的服务支撑,综合提升旅游城市形象满意度、传播度、舒适度和重游度,从而带来消费的持续扩大,拉动经济向稳向好发展。”
(本报记者李晓婷 周思宇 赵佳乐)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