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日报记者 祝惠春
岁末将至,市场的目光再次投向来年的A股。在深圳、北京,3场头部券商的资本市场年会前后登场,给出了一个共同的预测:2026年,在更稳的宏观底盘、更清晰的产业方向和更友好的制度环境支撑下,A股市场奠定了“低波动慢牛”基础。与此同时,瑞银、高盛等国际投行也密集更新对中国股市的展望:A股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权重明显抬升。
宏观修复与“双宽松”共振
在中信证券2026年资本市场年会上,中信证券总经理邹迎光表示,中国资本市场运行的积极动能正在不断积累,奠定低波动慢牛的基础。从全球背景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正显著提升,参与全球治理与维护海外利益的能力也在持续增强。
产业格局方面,中国制造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彰显出强大韧性,今年前三季度出口增长7.1%,全产业链优势凸显。广大新兴市场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诉求,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坚实保障。未来将有更多本土龙头企业向跨国巨头转型,并将份额优势转化为定价权。
金融格局方面,伴随着全球产业力量对比的变化,全球金融秩序也将深刻重塑。中国资产价值的重估有望持续提速。
5%附近的增速、4%左右的赤字率、需求端适度加力,这是中信证券给出的宏观底色。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判断,2025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约5%的增速,2026年延续到4.9%左右,财政赤字率大概率维持在4%,专项债额度继续向基础设施、科技和民生项目倾斜。这意味着,增长“有底”:不是高歌猛进的“冲高”,而是在结构分化中的温和修复;政策“有度”:财政更加积极、货币保持合理充裕,既托底需求,又避免“大水漫灌”;预期“有锚”:中美经济周期均呈现“前低后高”,全球格局进入再平衡阶段,人民币汇率温和偏稳。
与中信证券强调“稳中有进”相呼应,中金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王曙光表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正重塑全球竞争版图。我国经济也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活力,以人工智能、创新药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叙事不断涌现,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走势积极向好。随着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中国超大规模人口与市场孕育的规模效应,正转化为技术创新的独特竞争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把2026年概括为“财政货币双宽松之年”。他认为,2026年是“十五五”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起步之年;从经济结构看,2026年是创新育新之年;从风险挑战看,2026年是风险收敛之年。
如果说国内机构给了宏观“方向盘”,那么国际投行则给出了“全球坐标系”。高盛最新的判断是:到2027年,中国股市主要指数仍有约30%的上行空间,预计未来几年将有数万亿元资金从房地产、低收益债券流向权益资产。瑞银认为,在全球范围内,中国资产的性价比正在凸显,在新兴市场资产中属于“收益适中但确定性较高”的一类。
新质生产力引导产业链重塑
“新质生产力”是券商们不约而同提及的高频词。中信证券认为,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量子技术、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改写市场的“主线故事”。2025年,“DeepSeek时刻”被多次提及,显著改变了市场对中美科技差距的刻板印象,点燃了境内外资金对“中国产业升级”的新一轮定价。这背后,是AI算力、算法、数据和应用多环节的国产化突破,也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丰富场景为技术迭代提供的“规模试验场”。
中金公司则认为,研发大模型本身已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下一步的关键在于AI应用能否在制造业、服务业、出海业务中形成规模报酬递增。这意味着,资本市场看AI,不再只看“算力概念股”,而是要看谁真正把AI嵌入生产流程、供应链管理和商业模式,谁能在海外市场把数字能力转化为“跨国服务能力”。
“市场结构向‘新经济’倾斜。今年A股电子行业市值一度超过银行业。”中信证券给出的这一组对比,是对市场结构性变化的生动注解。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相关板块(半导体、高端装备、新能源、创新药等)在总市值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内部也在加速“拆旧立新”,有的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等新赛道中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有的通过数字化改造将传统工厂升级为智能工厂。
国际机构的视角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多家海外资产管理机构在年度展望中指出,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地产承压,但在AI、自主可控半导体、绿色电力、医药创新等领域,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依然具备“成本+工程能力+市场规模”的综合优势,A股相关公司估值显著低于海外同类资产。
A股逐渐成为全球的A股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表示,我国双循环格局呈现关键新动向。外循环新模式初露端倪,向新兴市场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出口资本品与中间品,并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出海投资形成对外资产,正逐步替代传统的对美消费品出口与美债投资模式。
这意味着中国不再只是“卖商品”,而是在向新兴市场输出资本品、零部件、生产线乃至整套解决方案。企业的盈利逻辑,从“内需驱动”向“全球需求”扩展;A股公司的定价体系,也从“区域市场”走向“全球比较”。
中信建投把这一趋势概括为:2026年中企出海与人民币国际化叠加,有望开辟增长新空间。中信证券首席A股策略师裘翔认为,A股上市公司正陆续转型为跨国公司,A股不仅是中国的A股,也是全球的A股。“十五五”期间,中企在全球价值链分配中的位置有望进一步抬升,把份额优势转化为定价权。
要支撑一轮“低波动慢牛”,不仅要有增长故事,更要有制度托底。中信证券认为,资本市场的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正在明显提升。后续的资本市场改革,将聚焦营造更具吸引力的“长钱长投”制度环境,提升优质金融产品供给,并引导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的意识,形成融资与投资的良性循环。
目前,与发达市场相比,中国居民权益资产占比依然偏低。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均认为,下一步改革的发力点在于:完善养老金、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制度安排,让“长钱”真正进入市场;提升优质金融产品供给,发展更多中长期目标收益、稳健分红产品,降低普通投资者的“择时焦虑”;推动上市公司提高分红比例、稳定回购预期,让投资者切实分享企业成长红利。
高盛预计,随着利率维持低位和地产投资回报下行,未来几年可能有多达6万亿元人民币从房产、存款等流向股票市场,中国股市正处于“从存量博弈走向增量配置”的关键期。
2026年的A股究竟该怎么看、怎么配?3家券商与国际投行的观点,能归纳出几条共同主线。
主线一:AI+先进制造。裘翔认为,AI与先进制造的结合,是这一轮成长的“最强支点”:上游包括算力基础设施、AI芯片、光模块、数据中心、新型存储等,受益于AI应用爆发;中游包括工业软件、机器人、自动化产线、数字孪生,对制造业提质增效;下游包括消费电子、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将AI真正带入终端场景。瑞银将中国科技特别是AI相关企业,列为全球股市“最高信心配置”;多家全球资管也在年度资产配置报告中,将“中国AI与高端制造”列为中长期核心主题之一。
主线二:出海与全球化。中信证券与中金公司均认为,“出海+人民币国际化”的组合,将是未来5年企业盈利和估值双修的关键。在这一点上,高盛、瑞银等国际投行的观点也高度一致:中国股市正逐步成为“全球新兴产业链”的重要定价场。
主线三:周期与防御。展望2026年,中信证券表示,A股的基本面要从全球市场需求去看,而不是单看本土需求。在此框架下,中美格局决定了行情的节奏和顺畅程度,两个节点(中美签署贸易协议、美国中期选举)可能将2026年的行情划为3段,中美签署协议后到美国中期选举前,中美格局相对最稳定,这个阶段是做多权益市场的黄金期。从市场流动性来看,追求稳健回报的绝对收益资金持续入市,是资本市场增量流动性格局的核心特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A股宽基指数波动率步入长期下行趋势;工具型产品逐步抢占传统主观多头产品市场份额,可能会阶段性放大局部板块和主题的波动,但并不影响大局。普通投资者利用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等工具型产品,降低个股选择难度,把精力更多放在“资产配置”而非“短线择时”。
无论是国内头部券商,还是国际大型投行,在对2026年A股的判断上,正在形成一个清晰的方向:2026年的A股,更像是一次“制度升级+结构重构+投资文化迁移”的起点。当“长钱”成为市场主角,有望走出更持久的上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