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奔涌5000余公里,在渤海之滨奔流入海。黄河携带泥沙淤积而成的黄河三角洲,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孕育出山东东营这座生机盎然的城市。
作为黄河与渤海相拥的“生态明珠”,东营坐拥4567平方公里湿地,湿地率达41.6%,是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2024年,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让这座河海之城的生态价值享誉全球。
秋冬季节,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间仿佛以更舒缓的节奏流淌。水网密布,碧波荡漾,无垠的芦苇荡向天际延伸,红艳艳的盐地碱蓬宛若“迎宾红毯”。成群的候鸟列队整齐飞过,形成的“鸟浪”让人恍惚间看到了另一片海洋。
这里横跨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2条鸟类迁徙路线,是候鸟迁徙的咽喉要道,共有野生动物1633种、植物685种。每年有超过200种候鸟在此繁殖、迁徙停歇和越冬,其中34种候鸟为全球受威胁物种。
人与鸟共同见证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
在黄河入海口的码头上船,乘船1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河海交汇处。浑黄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和蓝色的海水相互冲击,形成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成为这里的标志性景观。“刚才我们上船的码头,30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船长张武远说。
作为退海之地,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1988年我刚入站,这里还是白茫茫的盐碱地,荒草丛生、漫天黄沙。”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高级工程师张希涛说。
近年来,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工程,近3年累计补水超5.2亿立方米,清理互花米草13.1万亩,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5.2万亩,新增淡水湿地7.4万亩。如今,保护区内自然植被覆盖率已达55.1%,成为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在位于东营市区的明潭公园,一只编号159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成了市民的“鸟友”。2024年10月,这只身体雪白、面部鲜红、嘴巴又尖又长的“鸟中大熊猫”,由保护区野化放归,不久后飞至这里“安家落户”。
明潭公园环境安静,种植着大量水生植物,生长着樱花、玉兰、海棠等40多种乔灌木。迂回曲折的林中小径、高低起伏的山坡绿地,适合朱鹮夜宿栖息,也能满足觅食需要。
朱鹮在城市公园安居,得益于东营“湿地润城、绿道连城、公园融城”的实践。作为胜利油田主产区,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没有在资源与发展、保护与开发之间做简单的二选一,而是走出了一条“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共生之路。
漫步东营,你能看到这样的景象:黄河文化公园、清风湖湿地公园等景观串联成网,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5.84平方米;湿地公园里,野鸭在抽油机旁的池塘中悠闲觅食;居民小区里,“油不落地,气不上天,水不外排,噪声不超标”的采油技术突破,让抽油机成了居民习以为常的“邻居”……
当阳光洒在无边的芦苇荡上,当成千上万的候鸟奔赴于此,当湿地的温润气息弥漫整个城市,东营这座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揭示着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另一种可能:城市不一定是自然的对立面,也可以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一座座现代化城市建筑倒映在湿地水面上,正与天空中的鸟群一起谱写和谐优美的“交响乐”。 新华社济南11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 袁敏)
作为黄河与渤海相拥的“生态明珠”,东营坐拥4567平方公里湿地,湿地率达41.6%,是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2024年,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让这座河海之城的生态价值享誉全球。
秋冬季节,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间仿佛以更舒缓的节奏流淌。水网密布,碧波荡漾,无垠的芦苇荡向天际延伸,红艳艳的盐地碱蓬宛若“迎宾红毯”。成群的候鸟列队整齐飞过,形成的“鸟浪”让人恍惚间看到了另一片海洋。
这里横跨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2条鸟类迁徙路线,是候鸟迁徙的咽喉要道,共有野生动物1633种、植物685种。每年有超过200种候鸟在此繁殖、迁徙停歇和越冬,其中34种候鸟为全球受威胁物种。
人与鸟共同见证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
在黄河入海口的码头上船,乘船1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河海交汇处。浑黄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和蓝色的海水相互冲击,形成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成为这里的标志性景观。“刚才我们上船的码头,30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船长张武远说。
作为退海之地,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1988年我刚入站,这里还是白茫茫的盐碱地,荒草丛生、漫天黄沙。”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高级工程师张希涛说。
近年来,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工程,近3年累计补水超5.2亿立方米,清理互花米草13.1万亩,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5.2万亩,新增淡水湿地7.4万亩。如今,保护区内自然植被覆盖率已达55.1%,成为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在位于东营市区的明潭公园,一只编号159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成了市民的“鸟友”。2024年10月,这只身体雪白、面部鲜红、嘴巴又尖又长的“鸟中大熊猫”,由保护区野化放归,不久后飞至这里“安家落户”。
明潭公园环境安静,种植着大量水生植物,生长着樱花、玉兰、海棠等40多种乔灌木。迂回曲折的林中小径、高低起伏的山坡绿地,适合朱鹮夜宿栖息,也能满足觅食需要。
朱鹮在城市公园安居,得益于东营“湿地润城、绿道连城、公园融城”的实践。作为胜利油田主产区,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没有在资源与发展、保护与开发之间做简单的二选一,而是走出了一条“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共生之路。
漫步东营,你能看到这样的景象:黄河文化公园、清风湖湿地公园等景观串联成网,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5.84平方米;湿地公园里,野鸭在抽油机旁的池塘中悠闲觅食;居民小区里,“油不落地,气不上天,水不外排,噪声不超标”的采油技术突破,让抽油机成了居民习以为常的“邻居”……
当阳光洒在无边的芦苇荡上,当成千上万的候鸟奔赴于此,当湿地的温润气息弥漫整个城市,东营这座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揭示着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另一种可能:城市不一定是自然的对立面,也可以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一座座现代化城市建筑倒映在湿地水面上,正与天空中的鸟群一起谱写和谐优美的“交响乐”。 新华社济南11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 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