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产业转型与民生改善,让草原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景观。”日前,在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主办的气候智慧型草地生态系统管理技术推广培训班启动当天,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副县长祁才让表示。
作为“全球环境基金六期气候智慧型草地生态系统管理”项目示范区,祁连县默勒镇近年来的变化有目共睹——春季修复草场6.3737万亩,免耕补播8000亩,栽培草地679.44亩,配套实施禁牧144万亩,修复围栏80万亩,鼠虫害防控500万亩。通过一系列项目措施的落地入户,6年来,项目区天然草地生产力提高了39.73%,土壤碳汇量增加17.3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牧民收入增长10.2%。
2020年至今,由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世界银行与农业农村部在祁连县共同实施的“气候智慧型草地生态系统管理”项目已走过5个年头,此次培训班的举办既是一次实践经验的“汇总”,又是地方政府、项目专家、农牧民代表、企业负责人交流分享心得的平台。两天里,来自各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依次上台作主题报告,大家分享成果、总结经验,以项目为依托,为参会各方上了一堂生动的“实操课”。
我国天然草地面积近40亿亩,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持续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高寒草甸退化,我国草原生态安全和牧民生产生活安全受到了多方面影响。
“气候智慧型草地生态系统管理”项目就是基于这种背景设计实施的,从服务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发展战略需求出发,旨在通过在高寒草原区,试点开展气候智慧型和农牧民参与式草原生态系统管理技术示范,并进行生态补偿政策试点研究,为实现草—畜—人草地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
项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气候智慧型草地生态系统管理”项目在祁连县默勒镇正式启动,涉及全镇6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100多个互助组,由此开启了一场由草地免耕补播、春季休牧、圈窝种草等轻简化集成技术示范,及符合当地实际的补偿政策的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大规模草原保护行动。
与以往不同的是,项目采用“农牧民参与式”示范应用推广模式——先由牧民提出问题,专家给出解决方案,牧民实践后由专家评估结果并进行科研创新,再进一步将创新成果投入实践印证,真正实现了“产学研教推”一体化。
“以前我们参加的一些项目,从头到尾都是业务部门组织开展,群众一般不参与、不监督、不评价。”默勒镇多隆村四社社长马三知布说,“但这个项目不同,牧民不仅要对项目活动的目的、运作方式清楚明白,还要对项目实施的成效作季节性观察和年度对比。”
“项目强调参与式的理念,就是为了让牧民能够介入到草原保护的全部环节,既能够了解牧民的真实需求和最真实的草原信息,又能充分调动牧民积极性,发挥基层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项目碳汇监测专家、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张德罡做主题报告时说,“参与式的箭头是双向的。科学家与牧民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改变。”
他举例,刚开始调研走访时,他发现很多牧民“不说真实信息”,给项目初期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通过多次坐下来面对面交谈,分享交流,他感到科学家团队真正获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接纳。“和牧民交朋友,他们就不会拿你当外人。”
由于项目区少数民族群众占比较高,培训的专业术语又比较多,项目办在开展工作之初,首先制作发放了调查问卷,对牧民的基础状况以及培训需求进行了大范围“摸底”,最后决定利用简洁易懂的“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套实用技术小视频”,以及双语技术手册开展培训。这也使得后面几年,主动参与项目的基层群众越来越多。
“参与式”工作方法也使得项目执行力大大提升,马三知布分享时介绍,这个项目的培训活动,牧民更愿意主动去参加和学习,牲畜补饲、鼠虫害灭治、畜群结构调整、疫病防治等实用知识和技能深入人心。通过培训,村里人对气候与草地的关系有了更多认识,甚至对碳排放、碳中和等新的概念也有所了解。
祁连县默勒镇天然草场面积26.44万公顷,在这里,草与“人”天然的血脉联结世代相传,丰富的畜种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草原儿女。培训会启动当天,祁连县默勒镇海浪村一社社长南木卡宗者作为项目户代表上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南木卡宗者很小就开始帮助家里放牧,十几岁的一年春天,草原上连续下了两天的大雪,第三天羊圈里就死了三十多只羊。“阿妈哭了,阿爸坐在羊圈里不吃不喝不说话,一年的劳动白费了。”
这之后,南木卡宗者家逐渐有了意识,不在冬季草场多放牛羊,每年牲畜进入冬圈之前,就把一些牛羊卖出去。南木卡宗者说,到2021年参与项目时,他们的这份经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肯定。
“很多时候,只靠技术解决不了问题,还要树立正确理念。”项目办相关负责人说,适时有效的补奖机制就是帮助农牧民建立生态保护理念的手段之一。
为了引导牧民将绿色、可持续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生产活动中去,项目办在设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时,借鉴了发达国家相关经验与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探索了符合当地情况的生态补奖创新机制,将草原保护成果与补奖资源直接挂钩——即在开展圈窝种草、春季休牧、免耕补播这三类活动中,按照项目户落实情况给予资金、生产资料补贴或者社会化服务支持,其中春季休牧每亩补贴11.5元,圈窝种草每亩补贴280元,天然草地免耕补播改良由项目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和机器作业,以保证播种质量。牧民按照项目要求完成全部实验任务,平均可增加补贴收入4100多元。
“不仅考虑了草原生态保护,又兼顾了生产发展和牧区民生改善。可以避免补贴与草原保护效果不直接匹配的情况,对于牧区草原保护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项目办相关负责人总结道。
在项目补奖措施支持下,南木卡宗者家的冬季草场严格实施了50亩的免耕补播和300亩的春季休牧技术。“以前,羊进入冬季草场,牧草连羊腿子都淹没不了,这几年草场恢复好了,羊放进去后都看不见身子。草场好了,冬天也不用买那么多草料了。”他告诉记者,这两年他家羊的体质也好,上膘快,出栏时间短,被收购商争着订购。亲眼见证的改变,使他更加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生态保护的观念在心里生根发芽。
与会专家们表示,“气候智慧型草地生态系统管理”项目是一场围绕“谁对草原负责、如何守护草原”的深度实践。它既是科学家带着免耕补播等关键技术深入草场的实地探索,是牧民从靠天养畜的被动模式转向主动参与鼠虫害防治、开展圈窝种草的观念和行动转变,也是政府部门通过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搭建的民生与生态保障框架,更是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市场力量等多方协同推动的“草—畜—人”系统重回平衡的合力结果。通过现代草牧业技术的实施,项目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加快了退化草地恢复进程;还为高寒牧区建立了一套可复制、易推广的轻简化技术模式,践行了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新理念,丰富了气候智慧型农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为世界贡献了气候智慧型草地管理的中国方案。
培训班期间,项目办公室负责人与农牧民、科学家、企业家、地方政府代表齐聚一堂,为进一步推进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献智献策。项目临近尾声,但这份“因草结缘”的情感远没有结束。(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凤云 陈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