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解锁旧衣服“重生”密码

2025-11-11 11:05 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和消费国,每年产生的废旧纺织品总量庞大。从旧衣服到新原料的高质量循环,价值提升空间巨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阎岩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既是为自身破局,也是为全球产业转型助力。

日前,源天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天生物)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约,全球首条生物酶法5000吨rPTA(再生精对苯二甲酸)项目正式落地,预计2026年落成投产,每年可规模化处理约1万吨废旧纺织品。废旧纺织品迎来转化“新解法”。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生物酶法再生实现了废旧纺织品的闭环与升级循环,用一种更温和的方式将废弃纺织品降解为有机原料,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纺织纤维、工程材料等领域。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和消费国,每年产生的废旧纺织品总量庞大。从“旧衣服”到“新原料”的高质量循环,价值提升空间巨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阎岩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既是为自身破局,也是为全球产业转型助力。

回收率不足三成

随着天气日渐转凉,又到了整理收纳季。对大多数人而言,旧衣服是个处理难题,扔掉觉得可惜,躺在衣柜里又占空间。

“废旧纺织品回收主要有社区实体回收、企业上门回收、慈善捐助或低价义卖等方式,也有部分服装品牌在尝试开展自主回收计划。”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巩继贤教授介绍。

目前,天津从事废旧纺织品回收的既有企业、研究单位,也有如天津废品网这样的免费再生资源交易信息平台。天津周边已经形成废旧纺织品处理集散地,但在开展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方面仍面临现实压力。

今年9月,在“2025循环创新・时尚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公布了一组数据:我国纺织行业规模庞大,2024年棉花产量超过600万吨,化纤产量接近7000万吨,布产量超过300亿米,废旧纺织品回收量达515万吨。

虽然2016年到2024年间,废旧纺织品回收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23年增速达到15.7%,但相较于每年超过2000万吨的废旧纺织品产生量,回收率不足三成,仅约1%的废旧纺织品实现从纺织品到纺织品的闭环循环,回收总量与行业规模相比仍显不足,循环经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在我国城市垃圾里可回收利用的五大类固体废弃物中,废旧纺织品是利用率最低的一种。“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面临回收难、分离难、规模化利用率低等现实困境。除了技术瓶颈,还存在经济、政策与认知等方面的瓶颈。”巩继贤认为。

2025年是我国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关键年份。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委2022年出台的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相关政策,今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要达到25%,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到2030年循环利用率达到30%。

废旧纺织品“重生”之路任重道远。

技术创新让纺织品循环再生

自然环境下,涤纶纺织品完全降解需要300年到500年。作为全球领先的PET生物酶法再生企业,源天生物率先研发出高效、专一的PET降解酶——“源天酶”,将这一过程缩短至8小时以内。

据悉,该公司生物酶法5000吨rPTA产线建成后,将打通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产业链,缓解纺织废弃物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助力循环经济发展。

通用技术中纺院(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通过技术创新解锁废旧纺织品“重生”密码。据介绍,在废旧纺织品中,涤棉混纺产品组分复杂、分离困难,成为再生利用中的主要难题。用传统方法回收,面临效率低、能耗高、污染大等问题。该公司研发的化学法回收技术,可以将涤纶和棉轻松分离,顺利进入回收循环流程,成为再生纺织产品的新原料。

聚焦废旧纺织品初选分选技术,天津工业大学依托纺织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相继开发出废旧纺织品智能回收箱、基于AI视觉的多参数废旧纺织品识别分选系统等,将回收端的废料按照颜色、材质等分成50余种,投入再生制造端,实现废旧纺织品梯次回收利用。同时,它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一套占地2000平方米的废旧纺织品分选生产线,在天津转化落地。

今年4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在江苏省无锡市揭牌成立,推动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在废旧纺织品利用细分领域迈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纺织品的循环再生与再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回收、分离、处理、再生、再利用等多个环节,需要跨学科的融合创新。”巩继贤认为,随着绿色化学相关技术的发展和以合成生物学为基础的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的演进,纤维及其制品的再生与再利用必将更加绿色高效。

产品数字护照开启行业变革

除了技术创新,产品数字护照(DPP)正成为开启行业变革的金钥匙。

今年6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了《2025中国纺织行业产品数字护照(DPP)白皮书》。产品数字护照是记录和展示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数字化工具,是产品的数字身份档案,也是贯穿纺织产品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纽带,为纺织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带来革命性突破。

“目前,我们已初步构建起‘白皮书探明路径、标准规范引领、系统技术落地’的DPP工作体系。”在“2025循环创新・时尚大会”上,阎岩分享了行业数字化实践成果。

她以某品牌针织圆领短袖T恤的实景案例介绍说:“通过DPP,我们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可视化,从原料来源、生产能耗到碳足迹数据,再到回收指引,消费者扫码即可一目了然。”

深度链接碳标签系统,可一键查询产品碳足迹报告;采用动态地图形式,直观展示产品全生命周期所涉及的加工工厂、物流路线等信息……目前,数字护照已经实现了多项创新功能。“我们将推动DPP与碳标签深度对接,与供应链动态地图集成,让数字技术成为纺织业循环发展的‘加速器’。”阎岩表示。

政策引导是推动纺织业循环经济落地的关键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共政策学者杨尚宝表示,未来政策应重点围绕标准统一、数据共享、金融支持三大方向发力,通过完善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再生纤维应用场景拓展,为行业循环创新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产业竞争力。(记者 张玺 通讯员 程志会)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