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从江县加榜梯田景区波光粼粼的水田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如同镜面,倒映出天空与山峦,极富诗意。
中午时分,加榜梯田景区的苗族向导杨水生拿着竹篓光着脚丫跳进水田,围捕稻花鱼来欢迎远方的客人,只见他在水田里来回穿梭,溅起的泥点沾满了他的笑脸。
“鱼吃虫、鸭除草、稻养田——这就是‘稻鱼鸭共生系统’了。”杨水生向记者介绍。
杨水生口中的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是从江人民用千年实践打磨出的“生态农耕教科书”。稻鱼鸭复合系统的生态种植养殖方式,在同一片稻田中融水稻种植、养鱼和养鸭于一体。鱼鸭游动帮助松土、捕虫、食草,它们的排泄物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显著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保障稻米绿色有机;水稻则为鱼鸭提供微生物饵料和庇护场所,真正实现“一田三收、一举三得”,极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与综合效益。
“种一季稻、放一批鱼、养一群鸭”的传统模式,构建了一套零污染、高循环的生态农业体系。2011年,“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2013年,又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如今,这方古老的“稻鱼鸭”复合生态系统,正以其生生不息的活力,向世人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稻鱼鸭产业带来的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乡村振兴的新机遇。
在市场上,贴着“有机”、“生态”标签的从江香禾糯,因其独特的口感和零农残的保障,价格是普通大米的好几倍,成为健康生活的象征。
在稻田里,自然长大的鱼和鸭,肉质紧实,味道鲜美,成为城市餐桌上的“抢手货”,和稻米一起,构成了从江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礼包”。
2025年,从江县“稻鱼鸭”综合种养面积突破12万亩。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推广和模式创新,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业增效的双赢,成为推动现代生态农业转型的典范。
近年来,从江县顺势推出“梯田观光+稻田捕鱼+民俗体验”系列农耕旅游项目,深受游客欢迎。而当地村民也开办起了农家乐,让游客不仅能欣赏美景,还能亲身体验抓鱼、插秧的乐趣,品尝最地道的“稻花鱼”和“生态鸭”。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当地开辟了新的收入渠道。
为迎接八方游客,今年国庆中秋长假,加榜梯田景区推出以“稻浪丰收”为主题的活动,让游客在赏梯田美景的同时,体验千年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来自上海的李扬和女儿挽起裤腿,跟着当地的小孩学得有模有样。“孩子书本上读到的‘稻鱼鸭共生系统’,今天终于体验到了。”李扬感慨道。
加榜梯田景区负责人麦炳亮介绍,今年国庆中秋长假特别设计了沉浸式活动,“这里不仅有‘中国最美梯田’的视觉震撼,更有千年苗寨传承的丰收密码。8天长假,我们准备了一场融合自然、艺术、音乐与传统文化的游玩盛宴,包括淘金米艺术展、稻田治愈音乐会、剥玉米粒大赛、蜡染体验、稻田抓鱼、古法折禾等多项活动。”
从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高阳表示,通过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加榜梯田景区正引导游客从传统的“看风景”转向更具参与感的“体验农事、感受文化”,让千年农耕文化在游客的体验中绽放新光彩。
“梯田造在山间,山林涵养水源,山涧流灌梯田……”稻田养鱼守护了生物多样性,维系了农田生态系统,减少了面源污染;农旅融合则激活了乡村资源,留住了乡愁记忆,富足了村民们的口袋。
“过去守着美景过穷日子,现在青山绿水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这是“稻鱼鸭共生”产业村民的共同心声。
高增乡占里村四面环山,现在居住着190户800余名侗族村民,是从江县开展稻鱼鸭传统农耕方式的主要区域之一。
每年丰收节,层层叠叠的梯田里挂满了金黄的稻穗,丰收的稻谷晾晒在村寨旁一排排禾晾架上,禾晾与侗寨房屋相映成景。
37岁的侗族小伙吴春光过去是一名货车司机,看到家乡的游客越来越多,2017年他决定回到占里,把自家的房子改造升级,经营一家餐馆。
如今,吴春光在家每年就有近10万元收入,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小孩。今年国庆假期期间,餐馆一天最多接待20余桌来自省内外的游客,香禾糯、从江田鱼等农产品也供不应求。
游客的纷至沓来,让农田变乐园,为村民开辟了农旅融合的“第三桶金”。一水多用,一地三收,金灿灿的水稻、活蹦乱跳的生态鱼、红红火火的乡村旅游,共同铺就了增收致富路。
如今,从江县正着力将“从江稻鱼鸭”打造成一个亮丽的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卖向全国,让这座“绿色金山”释放出更大的效益。
“稻鱼鸭”系统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态哲学。它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这里的村民,是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更是金山银山的创造者。
那一方方水田,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蓝天白云,也映照出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冯哲 杨峰 魏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