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仪式上,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等中国6项遗产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作为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此次集中授牌使中国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总数增至25项,稳居全球第一,而浙江以6项入选的亮眼成绩领跑全国。
从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中国首个全球农遗,到此后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等相继入选,浙江在农遗保护传承路上始终走在前列。“在保护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道路上,浙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评价,浙江不仅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其传承的成效也独具特色。
浙江人民长久以来在农耕实践中提炼出的智慧结晶,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农遗瑰宝。节假日里,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总是游客盈门,层层古梯田旁,导游们总会热情讲解:“这就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保护区!”田鱼在稻丛间灵活穿梭,鱼稻相依的生态画卷让游客沉醉。
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青田先民利用山区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稻田养鱼生态农业模式,培育出特有的青田田鱼;而这一生产方式更孕育了建房挖塘、嫁女送鲤等独特民俗传统,以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鱼灯舞等特色习俗。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形成一套完整、系统、可持续的农业文化遗产。
不止青田,浙江后续入选的农遗,皆是精耕细作、生态循环的典范: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既是山区水土保持的“卫士”,也是古老嫁接技术的活态见证;起源于春秋战国的湖州桑基鱼塘,“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模式,堪称世界级生态循环农业活化石;始于南宋的庆元林—菇共育系统,从“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演绎着森林保育与菌菇栽培的和谐共生;仙居古杨梅群构建“梅—茶—鸡—蜂”立体生态链,德清淡水珍珠养殖则以“鱼带蚌、蚌养鱼”的智慧,成为世界淡水珍珠养殖的起源地。复合、循环、共生,正是浙江农遗的基因密码。
如今的浙江农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活态智慧。走进德清小山漾珍珠生态养殖基地,碧波之上,白色浮球如珍珠项链般串联铺展,引得参观者连连惊叹。这里不仅承袭了南宋叶金扬首创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更延续着“鱼带蚌、蚌养鱼”的生态共生系统。“深挖传统农业的产业价值,是激活农遗传承的关键。”湖州南太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安全说。如今,德清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深加工基地,年深加工珍珠近100吨,占全国10%,年产值超70亿元,带动近2万人就业。
跳出农业范畴,农文旅的发展模式更给千年农耕智慧增添新彩。湖州荻港村作为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完整的区域,自2017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便以鱼桑文化为核心打造文旅IP。村里开发了40多门特色课程,近200家农户成为“鱼桑研学人家”,让学员亲手体验制作蚕茧灯、绘制蚌壳画的乐趣。
浙江农遗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制度保障。2023年,浙江印发了《关于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成为首个农业文化遗产类的省委政策文件,形成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宣传、教育、财政、人社、文化和旅游等10个部门共同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工作机制。
人才更是农遗传承的源头活水。面对“谁来传承”的难题,浙江专门成立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专家组,作为农遗保护的强大“智库”。同时,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文化特派员制度、组织农遗专家结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等措施,都有助于培育一批在地的农遗保护传承人才。(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