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对”“长好”比“种多”更重要

2025-11-26 08:19 来源:农民日报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森林的理解停留在一种诗意的模糊里。“一山青翠”“满目葱茏”这样的词足以描绘人与自然的亲近,却回答不了一个基础的问题——我们究竟有多少棵树?过去,往往只能给出一个含混的答案:很多,多得数不清。

近日,据媒体报道,我国一张基于单木识别的树密度地图用“1426亿棵”给出了前所未见的答案。这是我国首次完成全国范围内的树木数量估算。它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像是一种生态治理方式的深度转型:从注重数量到关注结构,从看见“绿色面积”到看见“每一棵树”,这张树木地图让森林生态第一次变得如此具体、可计量、可感知。不再只是远在深山的自然景观,它关系到未来城市的绿色空间、乡村的生态产业、企业的绿色转型,甚至是每个人参与低碳生活的方式。

长期以来,森林统计主要靠覆盖率、蓄积量等宏观指标,只要面积够、颜色绿,就能说明成绩。但随着造林规模快速扩张,问题开始凸显:人工林树种单一、密度偏高、抵御病虫害能力弱,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造得快、死得也快”的情况;有的地区造林过度,挤压了草地、湿地等原有生态功能。要解决这些问题,粗线条的面积指标显然不够,更细致的数据成为支撑森林进入精细化治理的前提。

因此,从“有树”走向“有结构”、从“大片绿”走向“每棵树长得好不好”,是必然趋势。未来哪些区域应减密、哪些需要间伐,哪些地方适合恢复草地、哪些应培育天然次生林,都需要借助数据,而不是单纯依赖经验。可以说,“数树”展示的并不只是技术能力,而是生态治理理念的转变。过去讲生态保护,人们更关注造林、退耕、植绿;如今,清楚、透明、可核查成为关键。

可能有人要提出疑问了,树不是越多越好吗?为什么还要间伐、减密?其实,“树越多越好”恰恰是容易误导人的观念。过密的人工林争光争水,根系浅、抗逆性差;树种单一让病虫害沿着同一种树扩散;密度过低又会削弱固土保水功能。国际森林学界已形成共识:森林稳定性依赖多样性,而不是数量本身。换句话说,“种对”“长好”比“种多”更重要。

如此说来,“数树”更像是在给森林做体检,看的是每棵树是否健康、整体结构是否稳定,而不是简单地越多越好。碳汇核算尤其如此。“双碳”目标下,森林能吸多少碳,不再是粗算的问题。碳交易市场讲究精确度,一点误差,都可能影响生态补偿资金和企业碳抵消额度。没有精细的数据体系,中国的森林碳汇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提升透明度和可信度。

树木被“看清”,也带来林下经济的新可能。过去林下经济发展参差不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森林结构与生态承载力的科学判断。如今,我们能更准确地知道哪些区域适合森林康养,哪些适合做步道,哪里风险较高需要避让,哪些树种组合生态效益最佳。未来的林下经济可以从“凭感觉发展”走向“看数据规划”,既能保护生态,又能提升收益。

森林这一资源,其实是很难做到精细化的。正因为难,才更需要有人愿意把难题做深、做细。前文提到的“数树”团队——郭庆华团队选择了一个看似笨拙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挨个样方做扫描,借助激光雷达、无人机、算法模型,把森林重建成一个能识别单棵树的三维世界。就像给森林“做CT”,让每棵树的高度、形态、树冠结构都能被记录下来。十年间,他们走过全国7.6万个样方,累积了超过400太字节的数据,如果以一张照片5兆字节大小计,400太字节相当于8000多万张照片的体量。人们常说科研枯燥,其实枯燥不是最大的挑战,真正难的是在漫长的重复里保持耐性和决心。在这个追求快产出、快结果的时代,真正有深远影响的工程,往往需要慢、需要厚、需要扎实。

“数树”的意义,从来不只在森林里,也在森林之外。国际上,森林碳汇核算是最复杂也最具争议的领域。不同国家使用的模型、数据精度、估算方法都有差异。过去我们更多跟随国际主流,现在则有能力给世界提供新的方法、设备、标准。如今,国产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已在生态学领域占据头部位置,其中软硬件设备在1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用户中广泛使用。

当然,精细化数据只是开始。如何支撑决策落地,如何建立公开透明的生态信息平台,如何确保碳汇项目不被滥用,如何让地方政府、企业、公众都能在生态治理中找到自身角色,都需要制度跟进。生态治理越精细,制度与监管越要同步。

未来十年,中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将越来越依赖这种精细化的数字底盘。把树数清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的起点。当我们把森林看得越清楚,就越能让这片土地回到它应有的健康与稳定。(李丹迪)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