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金融服务硬科技“朋友圈”

2025-01-17 07:21 来源:经济日报

  郭子源

  2025年,金融如何支持硬科技发展?金融管理部门近日先后召开的2025年工作会议给出了方向。其中,中国人民银行表示,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完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中国证监会表示,研究制定更好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安排,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改革等。

  众所周知,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初创期企业具有高收益、高风险、长周期、高成长性特征。在初创期,企业往往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研发思路能否转化为产品,产品能否转化为商品等。然而,科技型企业一旦成功跨越障碍,其规模、营收、利润通常会实现爆发式增长,并带来较高的社会综合效益。

  相较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与科技型企业更适配。债权人与股东享有的权益不同,其愿意承担的风险也就各异。以银行信贷为代表,债权人只赚取利息,并不参与公司的利润分配,因此也不愿承担更高风险,例如损失本金;以股权投资为代表,股东可以参与公司的决策与管理,并分享公司利润,享受公司成长红利,因此也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融资总额中,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仍居主体,银行信贷需要承担起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角色。由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收益与风险不平衡,相关服务较难落地。如何解决?要拓展金融服务硬科技的“朋友圈”,股、债、贷、保多方联动,持续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在差异中寻求合作解答。

  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横亘在银企之间的主要障碍。如何为企业增信?一方面,金融机构可沿着产业链、供应链思路,从供应链的链主入手,寻找其上下游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如果该企业已获得供应链链主孵化,那么它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将有所降低,银行信贷资金可尝试进入,真正做到“贷早、贷小”。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与政府部门、产业园区密切合作,拓展企业的信用信息维度,既关注财务信息,也关注研发能力、管理能力、社会责任等信息,更加精准地评估企业的信用等级。

  探路多方风险缓释,解决风险分担问题。财政资金、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都可在风险分担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此前,全国多地已形成财政资金撬动银行信贷、双方风险共担的联动模式,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接下来,可进一步拓展科技保险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其中,要拓宽保险公司获取企业数据、行业数据的渠道,以便保险公司精准开展风险计量、丰富相关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的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政策,更好地发挥共保体、再保险共同体等合作组织的作用。

  优化“投贷联动”模式,解决收益风险平衡问题。2016年起,我国尝试开展“投贷联动”试点,通过相关制度安排,将银行信贷与股权投资相结合,由后者的投资收益抵补前者的信贷风险损失。但从实践看,银行信贷的风险控制逻辑与股权投资的风险投资逻辑并不匹配,相关工作仍存在堵点。接下来,要进一步优化模式,平衡银行信贷、风险投资之间的风险偏好差异,形成收益与风险的长期均衡,激发各类参与者的积极性,共同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