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中国经济网 张相成/摄)
当全球投资涌向AI赛道时,“AI泡沫”争议也随之升温。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能否行稳致远?引发不少人的关注。
提起泡沫,千禧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至今让一些人心有余悸。以史为鉴的目的并非简单断言“泡沫已至”,而是为了试着在喧嚣中找寻方向。在鼓励技术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找平衡,为AI产业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需要业内各方的努力。正如历史上所有的技术浪潮,在经历过最初的兴奋期之后,泡沫难以避免,但泡沫过后,会有少数企业脱颖而出,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
从实践来看,中国的AI发展,更多是需求牵引型的务实路径。对AI的持续资本投入,往往围绕各行业的实际需求展开,更加稳健和审慎。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完备的产业体系、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已具备支撑AI发展所需的条件。
先说数据资源,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庞大的用户群为人工智能训练、优化、迭代提供了坚实基础。再看产业体系,人工智能技术正全面赋能农业、工业、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从教育评价大模型到智能医疗诊断,从自动驾驶汽车到智能陪伴机器人……“人工智能+”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未来更可期。“十五五”规划建议要求,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其中“加快高价值应用场景培育和开放”的表述值得重点关注。
什么是高价值?就是AI要从基础应用走向深度应用,不只是回答问题或者做个视频,而是要能解决重大需求痛点,能形成规模化应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有哪些AI的高价值应用场景?比如,智能制造领域的“柔性生产”,工厂通过AI优化生产流程,实现按需定制,来降低库存成本和缩短生产周期。当企业瞄准重复劳动多、劳动力紧缺、岗位高危、流程瓶颈多、决策复杂度高等场景,用好AI的优势,能帮助其降成本、增利润、优决策。
当然,真正的泡沫源于概念炒作而非技术本身。对于投资者,应聚焦AI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环节,通过分散化配置降低风险。对于创业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盲目跟风,深化场景创新。那些能穿透市场噪音,聚焦技术本质与商业价值的参与者,终将在这场技术革命中赢得未来。(中国经济网 年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