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彭章霞
如果留意,会发现身边的长寿老人越来越多,80多岁习以为常,90岁以上不足为奇。翻看数据更能感受到这份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大约35岁;到改革开放初期,提升至68岁;而到了2024年,已达79岁。一条持续上扬的“生命线”清晰可见,记录的是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跃升,照见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
“十四五”以来,一张覆盖14亿多人的健康防护网越织越密。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超100万所医疗卫生机构遍布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1.9%……一组组亮眼数据,凸显健康中国建设“成色足”,也为“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时期,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有望达到80岁。这将是一个标志性工作,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届时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要活得长,更要活得健康。疾病发生发展是连续的过程,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易患的疾病、健康需求等也不相同。这要求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全面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从关注生命的终点,转向关注生命的全周期、全过程,努力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十五五”规划建议作出“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康优先既是发展的方向,也是发展的支撑,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规划、公共投入、治理、绩效等方面落实优先发展的战略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必须把“预防为主”贯彻于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健康服务,让群众少得病、及早康复。以重大慢性疾病为例,我国心血管病患者达到3.3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超过80%。再看短板。目前,我国在慢性病预防、早筛早诊早治、康复期服务、日常健康管理与促进等环节还存在不系统不全面的现象。“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发展防治康管全链条服务”,这是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统性安排,也是更好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
服务体系更加突出公益性和均衡性,让群众看病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其服务和绩效表现直接关系大多数群众的看病就医感受。目前,我国医院经济运行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医疗机构处在负债状态,一些价格调整还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变化,还有相当比例医务人员没有纳入编制管理。“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以公益性为导向深化公立医院编制、服务价格、薪酬制度、综合监管改革,加强县区、基层医疗机构运行保障”。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加强县区、基层医疗机构运行保障”,对于更好落实公立医院公益性、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健康中国,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营造绿色安全健康环境,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都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于未然的有效措施。当每个人都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健康中国便有了更坚实的土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武晓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