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场景是系统性验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重要载体,也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市场资源。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推动更多应用场景转变为“科创胜景”。
14亿多人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居世界第一的研发人员总量,两者在应用场景的“催化”下,正在培育和释放新的增长动能:无人驾驶汽车加速落地,无人机穿梭送外卖,医疗机器人走上手术台……层出不穷的创新应用,不断拓宽产业的边界,重塑消费的内涵。
我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已形成一定的技术优势,但许多创新成果仍困于“实验室”阶段,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通过场景培育,能让技术在应用中迭代、在实战中完善,真正完成从“技术供给”到“市场价值”的转变。
面对制造业成本攀升、交通物流效率瓶颈等现实挑战,场景创新以“问题导向”精准切入,成为撬动产业升级的有力杠杆。例如,一个“智慧矿山”场景,就能系统性地拉动感知设备、控制系统、工业软件等一整条产业链的创新。场景创新以“点”上的应用,牵引“链”上的协同,最终带动“面”上的产业生态优化。
以场景打造新质生产力,绝非简单的“技术+产业”的物理叠加,而是技术、产业与生产要素的系统性重构。它打破了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单向传导,构建起“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双向循环。试想,掌握数据的医院与擅长算法的科技公司共创智慧诊疗,拥有庞大供应链的央企与灵活创新的民营中小企业共建产业互联网,这种“大企业搭台、中小企业唱戏”的协同生态,将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耦合,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得以高效协同。
成功的场景是多技术融合的“协奏曲”。一个智能网联汽车场景,就是5G、人工智能、高精地图、云计算等技术集群的综合体现。这种解决系统性问题的过程,会促进技术的交叉融合与集成创新,并驱动数据、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以全新的方式组合配置。
将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在技术层面,以场景需求倒逼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环节的自主创新;在数据层面,加快建立数据产权、流通交易、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让数据要素在阳光下充分涌流;在制度层面,大力推行“沙盒监管”等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为新生事物预留发展空间,并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标准与规范体系。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从车间到矿山,从城市到乡村,每一个场景都蕴藏着新质生产力的种子。以更大的决心和智慧,精耕细作于场景的培育,就能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生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屈晓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