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观景长廊横卧水乡,老屋改造的艺术空间灯影摇曳,现代感的立体装置点缀田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走进乡村,用独特的视角重塑乡村风貌,添彩乡村全面振兴。
艺术乡建助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传统村落建筑、自然景观和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与环境再造,艺术乡建激活闲置资源、重塑乡村风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项目套用商业模板,忽视乡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村民参与度低、认同感弱;有的盲目附和城市审美,丧失了在地性与多样性;更令人担忧的是可持续性的欠缺,艺术工作者“来得快、去得也快”,轰轰烈烈的艺术设计不仅未能给乡村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反倒破坏了原有的乡土生态。
艺术乡建应回归以人为本的初衷,发挥艺术的服务功能,打造真正的宜居乡村。浙江湖州安吉县山川乡的乡建实践就提供了艺术深入生活的良好样本:通过更新老屋结构、活化闲置空间,重塑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功能的居住环境;以艺术设计打造共享茶室、文化礼堂等公共空间,让其成为邻里交流、情感联结的“乡村客厅”;在基础设施上实行“微更新、微改造”,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改善出行、照明与生活便利度,实现村民生活品质的持续提升。
艺术乡建不应单纯地停留在空间美化,更要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促,建设宜业乡村。在机制层面,推动乡政府、村集体与艺术机构的联动共建,形成资金投入、项目规划、运营管理的系统化格局。以创意赋能乡土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打造乡村新业态。在实施层面,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打造独具辨识度的地域IP,借助乡村文旅、非遗工坊、手作集市、创意民宿等方式,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提升文化艺术产品的附加值,激发乡村的生产活力与内生动力。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以何种艺术形式参与乡村建设,各地的艺术乡建都应重视对自然环境、传统格局、历史遗存的传承与保护,维护乡村的特色风貌。只有从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区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具有文化品质的艺术服务才能兼具厚度与内涵。
艺术乡建既需汇聚外来之力,更要培育本土之才,构建可持续的“内生造血”体系。完善激励机制,通过项目扶持、驻村补贴等措施,吸引当地人才长期扎根乡村;强化区域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与经验互鉴,形成艺术乡建的协同效应……唯有机制顺畅、人才扎根,艺术乡建的“活水”才能源源不竭,让乡村持续焕发生命力。
艺术乡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系统谋划中守住文化根脉,在长效机制中强化人才支撑,让艺术真正融入乡村全面振兴各环节,绘就宜居宜业、共美共富的幸福图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