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中国经济网 张相成/摄)
人形机器人成为今年“双11”的新主角,例如,单价9998元的500台人形机器人“小布米”两天售罄,加速进化公司2.99万元起的人形机器人Booster K1在发布后的20分钟内被一扫而空。11月11日,全国首家人形机器人7S店在武汉光谷开业,产品覆盖文旅导览、康养护理、特种作业等十余个应用场景的机器人。
曾几何时,人形机器人还只是科幻作品中的角色,如今正逐步走进现实生活。其在消费领域的崛起,是技术创新、资本支持与市场需求共振的结果。
人形机器人具有独特属性。它不像普通的工业机器人那样只需完成固定动作,而是需要像人一样感知环境、思考决策、灵活运动。这背后涉及机器人学、人工智能、控制科学、材料学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都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技术层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例如,北京的自主导航系统、上海的“朱雀”大脑模型、成都的多模态模型等,都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本也在持续注入,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成熟。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事件数量为93件,大量企业自主投入布局,在二级市场中相关概念股普遍迎来大涨。今年一季度,其国内融资总额就超过2024年全年融资总额的65%。资本的加持,不仅缓解了研发企业的资金压力,也引导更多资源向该领域集聚。
消费升级则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需求支撑。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功能性的产品,而是追求更具交互性与情感价值的体验。这一转变为人形机器人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产业驶入快速发展轨道。
当然,人形机器人的前路仍面临诸多挑战。核心零部件如高精度减速器、编码器等仍部分依赖进口;消费级人形机器人虽以服务为卖点,但复杂任务能力不足,家务方面技术功能有欠缺,情感交流显机械,难以精准慰藉人心;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也影响了产品的普及推广。
要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并真正走向消费级市场,必须依靠多方协同努力。首先,技术创新是根本出路,比如需要集中力量攻克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智能决策)和“小脑”(运动控制)技术。其次,于企业而言,当技术超越公众想象,信任机制建设同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在产品设计之初不妨融入可升级的理念,通过软硬件迭代让早期用户也能享受到技术发展的红利。最后,政策的持续赋能同样不可或缺。“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并将“具身智能”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可以预见,人形机器人在“十五五”时期有望进入产业爆发期,成为重大的新兴增长引擎。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在攻坚克难中前行。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概念到量产,人形机器人正迎来它的黄金时代。只要各方携手并进,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围绕用户需求持续迭代,人形机器人终将从当下的“奢侈品”变为未来的家庭必备品。(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