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自贸港要建设全岛封关运作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对货物贸易实行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实施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为基本特征的政策制度。全岛封关运作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展现了我国主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全球贸易投资合作发展的坚定决心。
在一个国家(地区)内部设立的自由贸易区(港),是国际自由贸易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自贸港制度设计充分借鉴了新加坡、迪拜等国际成熟自由贸易区(港)的管理经验。建立全岛封关运作的海南自贸港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制度,就关税政策而言,和国际上多数自由贸易区(港)相同。但需要指出的是,海南自贸港不是单独关税区,这是其与基于单独关税区建立的新加坡等自贸港之间存在的最大区别,具体表现之一是需要在海南自贸港与内地之间设立“二线”。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一项重要创新在于将构建一个包含城市、乡村和常驻居民在内,功能覆盖国际贸易、投资、金融、运输、人员往来、数据流动等更广泛领域的开放形态,“二线”管住的任务更为复杂艰巨。海南岛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岛屿特征为实施保税政策和海关监管提供了天然的物理隔离条件,成为海南全岛封关运作、打造覆盖岛内广阔地区高水平自贸港的独特优势。作为全球面积最大的自贸港,在“一线”高水平放开条件下管好“二线”,将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对世界自由贸易区(港)理论、规则和实践领域的重要贡献。
今年12月,海南自贸港将迎来封关运作,标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度。未来,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需要把握好以下重点任务。
第一,不断加大现代服务业制度型开放力度。扩大现代服务业开放是海南自贸港增强自身支柱产业全球影响力的关键之策,也是加快培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要之举。为支持海南自贸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服务业准入开放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措施先行先试,国家先后发布海南自贸港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海南开放程度在国内居领先水平。封关运作后,不断优化负面清单管理将成为自贸港制度体系由初步形成走向更加成熟的重要标志。建议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逐步压缩投资准入和服务贸易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实现投资准入、服务贸易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三单合一”。此外,还要在涉及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环境标准等“边境后”制度型开放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清理和调整已发布实施的市场准入规则,切实解决服务贸易“准入不准营”问题,提高相关许可、资质、技术标准的政策透明度,降低从业许可和资质的申请时间及成本。
第二,逐步提升“一线”放开的自由化水平。为了在实现更高水平货物贸易自由化的同时,通过保留部分商品进口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保障海南本地和国内市场总体稳定,需要对“一线”放开的政策进行科学部署和逐步优化。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后,“零关税”商品范围将由1900个税目扩大至约6600个税目,这意味着纳入征税目录和特别管理措施清单的进口商品将减少至26%以内,贸易自由化水平将提升到新高度。建议对标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和我国在商签自贸协定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分阶段逐步压缩和优化两类目录。
第三,持续加强“二线”监管政策创新。海南自贸港封关后,既要防止大量“零关税”进口商品流向内地冲击市场,又要确保内地和海南之间货物和人员往来顺畅、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便利,统筹二者关系是实现“一线”高水平放开和“二线”高效管好的重要原则。海关部门为应对复杂形势已做出相应准备,制定按照货物和经营主体信用等级分类监管以及使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智慧监管在内的高效监管方案。随着“一线”放开水平不断提升和海南自贸港与内地货物、人员往来流量持续扩大,建议在以下方面强化监管政策创新,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一是借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原产地管理规定,对海南货物出岛进入内地实行企业自主声明原产地管理制度,以减少自产或加工增值30%以上免关税政策申报时间周期和成本;二是加强“二线”口岸高效监管政策支持和保障,将海南自贸港纳入内地海关监管通关一体化改革范围,赋予其和综合保税区同等保税转关功能。这既有利于将海南本地货物出岛“二线”口岸功能延伸至内地海关监管区,避免出岛货物集中申报压力,也有利于加强海南与广东湛江等临港地区之间的跨岛保税通道建设,为进出岛货物提供便捷通道。
第四,扎实推进配套税制改革。“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是自贸港制度体系中的核心政策之一,备受企业和社会各界关注,对改善和提升投资者预期、增强面向国内外企业和高端人才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快“零关税”政策优化节奏,逐步扩大所得税政策享惠面,在做好研究和试点基础上明确税制归并和实行销售税的时间表,引导市场预期持续向好。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 赵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