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博主户晨风因屡次制造群体对立、散布扭曲价值观,遭到多个平台封禁账号并清空内容,最终账号被彻底注销。
这个网红博主被封,用两个字评价——活该。戏还是老戏,户晨风用“苹果人”与“安卓人”的标签,给消费者贴上不同的身份标识,进而延伸至学历、阶层等敏感领域,刻意放大群体间的差异,煽动拉踩,激起骂战。
稍有常识的人,对此等炒作手段必然嗤之以鼻。这样的网络闹剧,套路如出一辙,目的就是找到一个能够引发讨论甚至争议的话题,将其极端化、对立化,进而激发特定群体的认同感或防御心,最终实现流量变现。当大家为了话题吵得不可开交时,始作俑者却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社会需要秩序,网络需要清朗。网络戾气产生于虚拟空间,但对广大网民的伤害、对社会文明的践踏却是真实的;对网络戾气不加遏制,则网络空间的每个人、每个机构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更可怕的是,当极端言论、对立话题更容易获得算法推荐和关注时,理性、建设性的声音空间便被挤压,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整治任务多、挑战大,但主线是清晰的,态度是鲜明的。从治理手段来讲,技术防范、法律规则、平台监管,一个都不能少。平台的角色非常关键,在“泼天的流量”面前,平台若下不了整治决心,后果可想而知。进一步说,无论是算法、热搜榜单,还是更广泛的流量分配机制,遵循什么标准,背后都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
让网络少些极端对立等负面情绪,多些清朗向上,说到底是每个人的责任。理性思考不容易,适当表达观点也正常,若给那些居心叵测的博主“当枪使”,值得吗?(中国经济网 年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