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告2025年第三季度电信服务质量情况,提到了部分互联网企业客服热线存在未提供人工客服、人工客服无法接通等问题,已督促相关企业进行整改,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想必很多消费者在平台咨询或投诉时,都遇到过被客服“踢皮球”的情况:人工客服找不到,智能客服不智能。最后,诉求无法顺畅表达,问题只能不了了之。
人工客服接通难,背后的原因不算复杂。一方面,人工智能加快发展,智能客服日益普及,24小时在线使得企业人力和管理成本大幅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人工客服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人员流动频繁,导致相关岗位“招人难”“留人难”问题突出。因此,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具有成本优势的智能客服便成了首选。
当然,只依靠人工客服或智能客服处理问题并不现实,智能客服也谈不上“取代”人工客服。毕竟,平台用户反映的“智能客服不智能”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有些“听不懂人话”的智能客服,非但不能帮消费者解决问题,反而会增加沟通成本。
无论何时,服务的核心都应是人。人工智能时代,也不能只顾智能升级,却让人工“人间蒸发”。破解之道,在于平衡好科技发展和社会影响的关系。为此,平台要确保人工客服适时“在线”,并尽快简化“转人工”的流程。同时,对人工客服岗位的就业保障也要跟上。
如果平台执意“依赖”技术而选择把用户困在“迷宫”里,看似省了几个钱,实则忽略了消费者体验,消耗了品牌信誉。只有把“选择客服方式”的权利交还用户,才是真正服务于人。(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